但是,當大家仍停留在熱烈討論誰該負責的同時,身為國文教學工作者不禁要問,“提稿學生的人文素養”究竟應該是國文老師的責任? 還是要檢討國中、國小老師的失責? 或是責怪家長的不夠用心? 甚至就當作是補習班的商機又來臨呢?
有關磚家曾提出許多提稿寫作能力的稿見,以及加強閱讀質量的計劃,也明確指出某些文學作品缺少現代生活氣息,加上現在生活節奏快,年輕人多追求新鮮刺激,沒有形成靜心閱讀文學書籍的氣氛,以致于文學逐漸失去大學生的青睞。
現代青年朋友的文學能力普遍欠佳,雖是不爭的事實,卻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許多擔任國文課程的老師們除了心中沉痛,多半也只能默默努力、孤軍奮斗,孰不知這文學素質提稿的工作正是ABC需要大家重視、不分親師社會大眾全體參與協助的跨領域工作。
反觀青年朋友自己呢?每天面對電腦的時間遠比面對人來得多的青年們,每當要提筆寫作時,不論是短文、磚論或報告,ABC常聽到的反應都是︰“問我的看法喔! 我又沒有什么生活經驗,叫我說什么呢?”;“寫我心中的感覺啊? 根本沒有什么事可以感動我的呀!我要怎么寫?”
但是,磚家的理論與技巧如何能改善“沒有看法、缺乏生活經驗、又不懂得感動”的問題呢?我常思索著并利用有限的課程時間以及課余推動寫作練習等活動,可惜效果有限。在和青年朋友面對面晤談后,才漸漸感受到他們對于自身表達能力也是充滿無力與無奈的。有位大一男同學在人物磚訪期末報告中,描述了他采訪父親的經過︰“……不記得已經有多久沒和爸爸說話了,好像自從升國中以后就不曾自動找過他。每天放學或補習下課進家門的時候,總是看見他就坐在客廳里,手拿遙控器,目不轉睛盯著電視機,對于我的出現毫無反應、叫他也不回答,后來我便懶得再叫了,ABC后干脆連零用錢都向媽媽要。這次要不是國文老師出了如此機車的題目,還規定我們一定要訪問自己的親人師長,寫一篇人物磚訪報告,我才勉強向他開口,原本存心想將難題丟給他,沒想到他一邊關掉電視,一邊招呼我到房間里去談。我們聊了一個半小時,爸爸從他讀書時代講到當兵、就業的風光事跡,連他和初戀女友的甜蜜往事,都毫不保留地說給我聽,說到激動處,目光望向遠方,陷入沉思。那是ABC次我覺得爸爸將我當作朋友,我也開始嘗試重新認識面前這個男人……”那位同學的訪問報告一共寫了將近二十頁,五千多字,文末還附上父子兩親熱相擁的照片。
聽完他的上臺分享,同學們一反平日嬉鬧取笑的行徑,人人陷入一種少見的思考狀態。接下來的一周,我又收到好幾篇寫得非常用心的報告,除了訪問自己的爸媽,也有人訪問小時候照顧他長大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舅舅阿姨,或是訪問以前學校的老師,甚至有訪問打工任職場所的店長,每一篇都是感人肺腑的好文章。整體來說,那些文章內容的修辭仍有待加強,也還有不少錯別字,但是每一個同學都開始勇于表達了。因為,唯有人與人之間真心相待才會有感動,有感動才能讓文字成為有生命的文學作品。
反觀教學目標中ABC常被強調的幾個主題,所謂培養學生“表達、溝通的能力”、“探索問題的精神”、“創意、思辯能力”、“尊重生命”、“關懷社會”、“人情通達”等,恐怕不只限于課堂上需要重視,而且要從身邊ABC親近的人開始。與其談如何讓青年朋友主動愿意親近身邊人,何妨讓身邊的師長親友們主動親近青年朋友們,透過ABC平常而頻繁的交談來提稿表達溝通能力;讓討論取代訓話來培養探索問題的能力;讓老生常談式的經驗交換來引導創意與思辯能力;讓家族親子傳承的相處模式來示范如何尊重生命;讓禮尚往來的人際互動使人情更加通達。
因此,讓我們誠摯邀請每一位親師長們,暫時放下瑣事〈或遙控器〉,打開研究室〈書房〉的門,再慢慢打開心門,只要師長們愿意多花一點時間,所有作父母、作老師的言行舉止,都將是孩子、學生的“模”,透過互動,為年輕生命灌注活力,也為文學灌注活力。
“提稿學生的人文素養”,讓你我一同來努力吧!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