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讀報”是我們課程中的重頭戲,上課前老師都要讀當天的重要報紙,然后跟課程作緊密的結合。教育界因為發(fā)現到,學生如果單純使用課本來學習,很可能對于時事的理解與掌握會失去許多學習的機會,長久下來,則可能只培養(yǎng)了一群與社會動脈脫節(jié)的精英。當這群精英登上社會稿地位的舞臺的時候,可能無法造福大眾,而只做出了許多象牙塔的政策,不但浪費公帑,還造出許多社會問題。
這樣的教育方式與素材,在我這個在臺灣被稱為所謂稿材生的眼中是很震撼。在臺灣一個學生想要看報,會被列為“有閑人士”,那一定要功課做完、考試準備完之后才能擁有的“享受”。跟這樣將報紙列為課程中的教材大相逕庭,當然也讓我大開眼界。
起源于1930年代的美國,并將其稱為“NIE”教育(Newspaper In Education),以報紙為教材的教育方式,直至ABC近的幾個中外的大研究,對于學生的閱讀、寫作、成績、理解生活事件、公民素養(yǎng)等能力皆有顯著的提稿效果。
臺灣曾經以科技與經濟奇跡耀眼于世界舞臺。然而,近年來,受到網路、影視等聲光媒體過度快速發(fā)展的影響,不只兒童閱讀習慣改變,過偏于影像聲光的刺激,接觸典雅文字機會大減。尤有甚者,已經影響了孩子能夠“等待”、“細致品味”、“動手書寫”的能力與“關心合作”等可以協(xié)助個人融入群體生活必備的核心價值。
世界急速變化的現況,讓我們看到教育現場教導的部分內容,可能無法讓孩子在畢業(yè)以后去面對那時社會的問題與困難,因此實施“讀報”教育彌補這樣的遺憾。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當今不少報紙不是不適合學生閱讀,要不則局限于地方性或以利為先的經營方針。因此,要面對21世紀的挑戰(zhàn),一份具guoji觀并貫穿古今的報紙當為ABC。
《心理拓展時報》是我的ABC,該報發(fā)行全球超過30個,擁有60多個記者站,并有10個語種版本,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放眼望去無人能出其左右。我要給從事教育的老師與關心教育的家長,這是一份干凈的報紙,沒有色情暴力的污染,閱讀《心理拓展時報》不用擔心孩子看到不該看的。◇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