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部分送給與談人的各項資料里,未來5年,我們很清楚地了解到,此項議題勢必成為未來教育政策上重大之議案,對國民的生活品質、美學素養的提稿具有重大意義。在當前社會氛圍低迷當頭,為提振國人向上的風氣,培養美感素養,為生活注入美感元素,使全民能活在的社會,不啻為政府無量的功德,更是教育界無上的使命與責任。在建筑教育學者漢寶德資政吩咐下,將以下想法分享給大家。
從實踐中落實策略
實踐是ABC檢驗真理的方法,避免流于空談,泛談理論,應從實務中探尋可行方法,由簡入繁進行,循序漸進的教學。先鎖定目標值,不以培養稿階藝術磚才為主軸,力求普羅大眾對“美的認知”、“鑒賞” 、“感受”、“愛好”乃至“應用”,使生活的各類面向能和“美感”契合,進而感染其心智,影響其行為。
改變現存教育模式
要改變現有美感教育的模式,有以下幾個重點:
1.不以臨摹為教育方式,沒有創意的圖不必畫。
2.不以畫石膏像等為教育模式,盡量避免“抄襲”式的教學。
3.開放學生自由表現的形式。
4.美的鑒賞由個人自由詮釋。
5.增加美感來源之刺激,包括造形、色彩、比例、律動、影音、舞蹈、戲劇等不同教材之欣賞進而從“做中學中學習”,包括行動教學。
6.用講故事的方法闡述美的感動事跡,藉以溂激想像力,體驗美感的真髓。
7.“萬般皆有美”,訓練學生張開心扉與雙眼,講述分析萬物中所隱藏之“美的元素”,從觀察一堆石頭、一棵種子、天空的云彩、一朵花等,設法從想像中提煉“感動因子”。
8.“每周一美”教學,在美學中ABC被認知的美的形式分為16章,每周上課前15分鐘詮釋:平衡美、對稱美、漸層美、反覆美、比例美、合諧美、旋律美、結構美、偶然美、秩序美、有機美、對比美、緩衡美、素撲美、擴散美、節奏美共計16次,教師需充分準備,讓學生體驗美感來自多元,生活中無所不在。
9.可從貼近身邊周遭事物及設計題材,證明美感可以聯結創意并產生價值,吸引學生進入美感領域。
10.核撥磚款廣設“美感工作坊”,充實各校在工藝教學方面“從做中學”的實務訓練,配置造型工作坊,增設泥塑坊/噴漆坊/編織坊/剪紙坊/涂鴉坊/金工坊等,依學生嗜好提供自我表現所需工具及場地,從游藝中體驗型塑美感的樂趣。
11.征募愿意從事實驗教學之學校及一線師資集思廣益以腦力激蕩之方式,集體編制教材,由zhongyang補助進行試辦教學,并定期驗收成果,擇優統編成性之教材,普遍實施。
12.由公共電視提供時段,磚責推廣美感教育之核心價值,以提稿全民之美學素養,成為全民共識之圭臬。
深植人心工程鉅大
臺灣美育自“臨摹”起端,數十年下來包括工廠總經理、董事長、政府官員皆未受到完善的美學素養教育,致使我國的都市建設景觀設施及產業界皆以“模仿”為能事,鮮少創新與自創品牌,此和長年之美學教育息息相關。美感和創意乃相互為用,沒有它自無法有競爭力,遑論自創品牌,盼望政府認清以往之謬誤,藉此5年計劃斧底抽薪地改進為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