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雪表示,青少年躁郁癥有一些特點值得關注,例如脫離現實的表現比較多,躁癥與郁癥常同時出現,或躁癥與郁癥兩種情緒轉換很快,激躁、沖動、叛逆或破壞行為頻繁;郁癥發作時出現多吃及多眠,常伴隨酒精及藥物濫用等。
她說,躁郁癥越早發病,病情越嚴重,而且非常容易復發,許多病人一生有1/2至2/3的時間在發病,在青少年時期發病,影響一生,有可能重創學業、身心及人際發展,并嚴重影響親子及家庭功能。
臺北榮總精神部主任蘇東平指出,目前躁郁癥的治療以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為主,目標是讓發病次數減少、時間縮短、程度減輕、情緒轉換的速度降低,心理治療也不可忽略。但是有些病人對精神科類藥物充滿疑慮,因而拒吃藥,或自認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
陳映雪提醒,家長對孩子的支持及關心ABC重要,一定要持續讓孩子接受治療及精神復健,降低對孩子的要求,不要把孩子的任何狀況都連結到躁郁癥,病人會覺得“明明就不是我不對,大家卻只會一直叫我去吃藥”,進而更抗拒服藥。
有鑒于大多數病人都是在發病之后10年,才正式接受正確的治療,蘇東平號召集結25位臺灣精神醫學界躁郁癥磚家,出版新書“走進躁郁世界”,期盼能引導社會大眾及一般醫護人員有正確認知,全書版稅供“臺灣生物精神醫學暨神經精神藥理學學會”研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