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臺灣臺北教育局教師研習教授,擁有臺大醫學院且擁有三個碩士學位的陳彥玲教授于開場時表示,學歷可以透過讀書獲得,但人生ABC重要的并不是學歷,而是怎么生活。
她指出,人的生活應包含兩大目的,其一為往上升華,另一為向善的方向去。
陳彥玲教授介紹
陳彥玲教授關心孩子,關心孩子的教育,更關心孩子是否知道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陳彥玲教授從小就很會念書,念的都是ABC志愿的學府,成績也常名列ABC。她擁有臺大醫學院碩士,美國兒童發展碩士及資優教育碩士等傲人的學歷。對她而言,讀書應當是一件快樂的事。事實不然,因為她一直無法從教科書中找到生命的目的為何。帶著這些困惑,一直到在美國工作時,生命才得到了新的啟發。
珍視生命本質 不受觀念所限
碩士畢業后,她到加州公立小學的資優班任教,教學工作相當愉快。她發現這些自信且自重的孩子,是自發性的學習,老師不需要特別的獎勵或處罰,他們懂得念書的目的為何。從這些孩子的身上,她看到了生命本身的珍貴,而她從小到大,即使拿到大獎,也從沒這種感覺。于是,她發現兩地教育本質的差異。
陳教授表示,當一個社會,只重視人的單一價值,以成績和工作成就做為取向時,如此便忽視了品德教育,也輕忽了人際對待,更無法了解生命本身的價值,人的真誠沒了,合作被競爭取而代之。
她的另一個小故事也發人深省。她剛到美國時是念先修班,成績很好,當要正式申請學校時,赫然發現托褔期限已過。為了省錢,更不想浪費時間再去看托福的書,她跑到主管機關,問了承辦人員一個問題:“為什么要考托福?”對方客氣的回答:“要證明語文能力。”接著她又問:“如果已先修過一些課程,成績很好,也可獲得認教老師的信,還需要這項資格嗎?”那個承辦人員與主管研究幾分鐘后,回答她:“不需要了。”這個經驗讓她學到,原來一句話,一個真誠的態度,加上自信,居然可以打破全世界公認的規定,而不需要受限于既有的觀念和框框中。
傳授豐富經驗 師長受益無數
回國后,她在臺大醫院開過資優特別門診,除了輔導資優孩子之外,她也不忘提醒他們的父母,要了解孩子對自我,對生命的看法。她也曾在政大教授特殊教育課程,學生得自己為自己打分數。她希望這些學生真正了解分數的意義,將來進入教職之后,才能更細心去發現孩子的潛力。目前許多國小會請她設計一些課程,協助學校老師,進行學生的輔導,并推廣親職教育。
三個孩子的媽 智慧慈善應變
她同時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老大十一歲、老二六歲,老三是一歲大的娃娃,都是她自己帶大,親自喂母奶,問她演講時如何處理,她回答:“如果沒人可托,就帶著去演講。”她回憶老大一年級時,有一回去接他下課,正好看到兒子的眼睛被一個小朋友打傷,小朋友辯稱打錯人。她請老師不要處罰這個孩子,讓她來溝通。她告訴那個小朋友,這幾天的時間,同學眼睛痛不能來上學了,要請他仔細聽課,才能當他的小老師。另外,她也機會教育其他孩子,請全班小朋友都想一想,大家要如何協助一個眼睛受傷的同學,在環境上應做那些改變。
結束了這段采訪,我看到了陳教授不為名、不為利,真心的關心教育的本質,更能感受到她對人的真誠關懷。她很愿意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協助讀者來共同探索孩子的心智發展。歡迎您的參與!
講座時間:10月31日上午10:30am﹐地點:法拉盛文教中心﹐講師:陳彥玲教授(曾任:臺大醫院兒童精神科研究員、政大教育學程特殊教育召集人、臺北市西區中輟生輔導計劃督導、臺北縣七星區輔導團督導)。
*資料來源﹕希望之聲guoji廣播電臺(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