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媽媽一定要重新檢視家中的物品,孩子視力所及、手可以構得到的危險用品都要特別注意。重要的危險的東西,一定要移往小孩子拿不到的地方好好地保管。 但是,即使母親再怎么小心注意,稍不留心,意外往往就發生了。
有一次親子協談碰見一個抱著九個月大孩子的母親,因為疏忽造成孩子腳受傷而懊惱不已。意外發生后,那位母親對孩子的行為處處限制“不可以”、“不可以”,深怕再發生類似的意外事故。這位母親對孩子行動的管束已經到了神經質的地步。我看著孩子的腳說:“等腳變大后,燙傷的疤痕自然會變淡消失,不要擔心這并無大礙。”那位母親聽我這么說才安心。比起燙傷后遺留下的傷疤,我更在意的是媽媽日后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那位母親的心情,我可以理解,但是嘴里不斷重復“不可以”,處處限制行為的教法,實在沒辦法認同。
使用語言教養孩子,必須在他們三、四歲左右開始,三、四歲以前小孩對“不可以”、“不能這么做”話中的意思是沒辦法了解。所以在孩子的行為可能造成意外之前,將他們抱離現場是ABC的處理方式。如果媽媽實在忍不住想脫口而出“不可以”時,請你不要說出口,在你的腦中斥責便罷,請媽媽將想對寶寶斥責的話用表情表達,如此便能傳達你的心情讓孩子知道。
幾個月后,我收到那位母親的來信:“孩子燙傷以來,每次看到他身上的傷疤,我就充滿罪惡感,不時制止孩子的行動,但是托您的福,現在我不會這么想了。
燙傷留下的疤‘不過是傷疤,將來有一天會愈合消失’。今后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會遇到比這次更大的傷害或者是病痛,我會接受內藤先生的忠告,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并且將此次心得善加運用在往后的育兒里?!闭媸橇钊烁迮d的一封來信,媽媽盼望孩子是在輕松愉悅下成長,還是成天神經緊張,取決于母親相處的方式,這并非言過于實!
摘自:新手父母出版《花般的育兒》@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