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兒童出自于“喪失”的挫折較少,兒童挫折的來源大都是屬于“追求目標受阻“或向上比較的不足”造成的挫折居多。追求目標受阻的挫折有時候受限于孩子的能力或外在環境,是一種不可避免的挫折,純屬無奈。但是比較性的挫折卻可以避免。
以上三種形式的挫折都可以導致個體情緒低落、自怨自艾、自尊受損、動機減弱,甚至認知扭曲。一再挫折的孩子會產生無助感癥候群 (Learned helplessness syndrome)
可悲的是挫折卻是人生的常事,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真相是一連串挫折后,一次成功,接踵而至的又是一連串的挫折。更悲慘的是學校教育不斷鼓勵孩子追求成功,卻殊少教導孩子應付挫折。因此父母或老師想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首要之途便是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就像學柔道的人,必須先學會應付被摔倒的技巧一樣。
底下是具體的教導孩子應付挫折的技巧:
1、學作內在比較
與人作比較是人生悲劇的開端,所謂人比人氣死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強中自有強中手,這些俗語道出再ABC再完善的人,若要處處與人比較,則人生永遠有所不足。白雪公主劇中的皇后,貴為皇后也是世上第二漂亮的女人,偏偏她要去問魔鏡:誰是世界上ABC漂亮的女人?就因為這一問,不僅毀掉他自己美好的前程,同時也為自己編導一出悲劇人生。
國內一位的財富數百萬的企業家,在一次尾牙宴請員工時,有位年輕的屬下,不勝欣羨的向董事長說:“董事長先生,如果我有那么多財富有多好”出乎意外的,這位董事長回了一句語意深長的話,他說:“年輕人!如果我有你那么年輕就好了”。這段一對話道盡了:與人比較的悲劇性效果。
有位稿中生從新竹女中轉學至北一女上學。ABC次月考后,他拿到了數學考卷,得分96。心理想:這樣難的題目,考96分實在很不簡單。所整堂課心理“駭”到ABC點。下課后他得意地問身旁的同學的得分,對方告訴他100分。再問另一位同學依然得分100,繼續問了兩位同學,都是100分。之后,他的心情跌到谷底。與人比較能很有效創造悲劇性效果。
在學校中,若校長把各班的月考成績平均數表列出來,并加以比較稿低,那么在各班級中把班級成績拉下來的特殊兒童,就無可避免注定要被級任老師排斥的命運。在一個班級里,級任老師若用個人相互比較,或小團體相互比較的方式來鼓勵學生,那么班級上除了創造少數的成功者外,便把大部分的失敗者打入地獄。因此老師或父母在管教孩子時,應該避免孩子們彼此相互競爭、互作比較。
有人辯說:人生何處不競爭,何處不比較?此話確是實情。筆者不否認人生在世,與人比較.、競爭無所不在,但是你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要不要參與比較。筆者每天下班后,會在運動場跑完十圈后再回家。在跑步的過程,經常有其他人從后頭趕過。筆者不因此而加快腳步與人競爭,而是用自己的步伐跑完十圈,因為筆者知道:若加速腳步與人競爭,ABC無法跑程。這個例子說明與人比較、競爭是可以避免的。
學習與自己比較,不管縱切面(與自己的過去比較),或橫切面(與自己目前各方面的成就比較),都可以找出自己的進步(比從前更好)與優點()。如此在自我比較中,自我督促自己追求進步,并從進步中獲得成長的喜悅;另一方面,發現自己的優點,學得自我肯定,培養自我效能感。
(待續)@*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