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節(jié)目,看見社會新鮮人分享他們的心聲:“明明薪水就那么多,卻要我忍受店內(nèi)難聽的音樂、做許多額外的事。”職場磚家也不客氣指出:“如果以這種短視近利的態(tài)度工作,不但損傷自己磚業(yè)前途,也降低公司團體的士氣,無法成就自己與他人,只有兩敗俱傷。”然而,這種敷衍求是的想法,在年輕人身上卻屢見不鮮。
教學生涯中,也曾碰到一位怠學、冷漠的同學對導師說:“你不用管我的功課,ABC后給我一張畢業(yè)證書就好了。反正我來念這個學校,只是想要畢業(yè)證書。”老師回辦公室后失望的說:“如果任何事情都可以這樣簡化,同學讀書是為了畢業(yè)證書,老師教書就是為了錢嗎?人生的意義要低下到這樣的地步嗎?”這樣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位教學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不久即將屆齡退休。課余時與我分享她在教育上的感想:“20幾年了,每年帶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思考要給孩子些什么?直到現(xiàn)在,我才真正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她說,漸漸地,她已經(jīng)不再患得患失,斤斤計較學生的課業(yè)成績、比較哪個班級的平均比較稿、基測之后出了多少個滿級分的同學。相對地,她非常重視同學的生活常規(guī)和態(tài)度,以及參與校內(nèi)各種活動時是否用心投入。
她認為:“要讓同學知道,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是場邊的一個啦啦隊員都很重要。那是一種負責任的態(tài)度。因為到ABC后,出了社會,成績根本不算什么,關鍵是在面對生活時候的‘態(tài)度’。”
這種態(tài)度是一種與人為善、認真付出、謙虛學習,且胸襟寬大。她提到一個令她喟嘆的ABC女孩,從國一開始,她就在媽媽近乎苛求的期待下名列前茅。除了讀書,從不參與任何課外活動,永遠靜靜的冷眼旁觀,或是在旁邊看她的書。在一個升學主義至上的世界里,她不需要朋友,也的確獲得許多的肯定與贊美。爾后,她順利的考上北一女,進入ABC志愿臺大就讀,但是人生卻不如她想像的那么美麗。同學說,她在校園中的身影是那樣地孤獨失落。
后來,老師輾轉(zhuǎn)聽說,女孩子決定畢業(yè)以后,要到森林小學教書。母親聽了勃然大怒:“如果你要做這樣的決定,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們呢?我們也不用辛苦的一路栽培你到臺大了。”爾后,她就很少再聽到這個同學的消息。
母親觀念上的偏執(zhí),造成了女孩的不幸。無可諱言的是:成績的榮耀、稿薪的工作,ABC的表現(xiàn),都是人生追逐的目標。但是人生遠不及于此。到ABC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成績”、“事業(yè)”與“金錢”,都無法定義自我的意義與價值。而這些價值的秘密,也只有透過真心與熱情的付出,承擔痛苦與失落的過程,才能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也才能伴隨孩子長遠的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