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孤兒院心靈受寒的孩子
主持人:林先生有個女孩,今年五歲,一年前從大陸的孤兒院領養(yǎng)到美國,四歲前這小女孩都是生活在孤兒院的。他發(fā)現(xiàn)女兒在家門口只要看到那種爸爸媽媽領著小朋友上學等等這類場面的時候,她就會哭,默默的流淚,也問不出原因。林先生猜想以前孩子是不是受過什么苦?但孩子說不出來。第二個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女兒很好動,而且問的問題總是重復,比如每天早晨總是問是不是去幼兒園,然后這句話她就沒完沒了的講好多遍。幼兒園的老師也說這孩子在幼兒園也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老師分析這個孩子可能是有一些多動癥。第三個爸爸觀察到,剛剛把孩子從孤兒院接回美國的時候,孩子一句話里面大概也就三個字,現(xiàn)在已經(jīng)好多了,能說五個、六個字了,可是和同齡的孩子比,他孩子語言發(fā)展能力比較慢,他擔心孩子是不是有一些什么問題?想問您,作為家長他怎么幫助這個孩子?
陳彥玲:ABC個,我先說一個重點,你如果身體受寒,受寒之后怎么辦呢?熱之。其實受寒不是只有我們的身體在受寒,我們的心里也會受寒,這個孩子的狀態(tài)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必須怎么樣熱之。我們有很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孤兒院成長的孩子基本上他們的心智的發(fā)展、語言的發(fā)展都會比較晚一點。為什么?因為,基本上孤兒院大人跟小孩子之間的照顧比例是比較多的,一個大人可能要照顧十來個孩子,甚至可能多的時候二十來個孩子,所以大人給孩子的時間,大人給孩子的照顧,它是比較公式化的。
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媽媽一下子要喂二十幾個、十幾個孩子吃飯,光是吃飯那個時間就沒有辦法再去做其它的語言上或心靈上的互動。那如果孤兒院的人,把這份工作當作是上班,不當做是疼孩子,那就很像我們在養(yǎng)雞場喂雞一樣,反正我把你喂飽了我就下班了。那孩子他就感受不到人跟人之間的熱忱,所以他的心里頭是受寒的。四歲之后,她又離開了她熟悉的環(huán)境,四歲的孩子她實際已經(jīng)有一些記憶了,所以我們要考慮她是什么樣的方式離開的孤兒院,她怎么理解,她離開孤兒院之后她要去哪里,她是安全的嗎?我們當然給她安全的環(huán)境,但是我們怎么讓孩子去理解這件事情,這個是很重要的,這是個很細致的過程,但有可能在這個過程里頭疏忽了一些東西,疏忽了我們就把它補回來,所以我給出這樣的一個提醒,就是提醒那位爸爸。
第二個就是,我要給這位爸爸拍手鼓掌,他很愿意把這樣的狀況呈現(xiàn)出來,這是解決問題的ABC個ABC重要的關鍵態(tài)度。也就是說你愿意去面對它,你不怕別人嘲笑你,這種態(tài)度才能解決問題,所以我覺得他其實已經(jīng)是一個好的開始。還有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就是,她現(xiàn)在上的幼兒園講的語言是什么?如果她進到幼兒園的時候,聽到都是英文,她不懂的東西,她的安全感會更弱,這些都是很關鍵的東西,把正確的資料找到了,下一步就能做更好的判斷。
(轉(zhuǎn)自希望之聲guoji廣播電臺《生活》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