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女士:我有4歲的小男孩,可以說他非常不聽話,ABC近發現他經常打人,打大人呀,打小弟弟,怎么跟他講他都聽不明白,總罵也不行,我不知道怎么辦?
陳彥玲:那個弟弟多大了?你發現他什么時候開始會打人?
吳女士:弟弟1歲半。大概ABC近1個月開始打人,我去問老師,老師說在學校不會這樣。在家里的話就會經常打人,有一天我跟他講你為什么會打媽媽,他說因為我想讓媽媽你總看著我,那后來我每天看他,一直看他,但還是不行。
陳彥玲:他什么時候去上幼兒園的?
吳女士:3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弟弟出生了。我就告訴他小朋友長大了,都需要上學,上學可以學很多東西,有小朋友跟他玩。他也沒有相信,他每天還是哭,不愿意去。
陳彥玲:他哭就是告訴你我不相信你說的話,所以他是帶著非常不安的心情到幼兒園去的。很不湊巧,他進幼兒園的時候,弟弟還那么小,抓住了所有大人的眼光,所有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小的BABY身上,所以他開始發現一件事情,這個事情其實不是你們家的孩子特別,很多的孩子幾乎也都這樣,他開始發現有一個比他小的,但是比他能干,動手動腳,或者是大哭大喊,誰都得來理他,他研究很久了,你想想看他研究1年多了,他發現有1個比他更厲害的磚家知道怎么樣得到他要的東西,他發現那個磚家不用說話,所以他現在就認為不需要說話,我就需要動手就行了,他成功了嗎?他成功了。
因為他已經上幼兒園了,媽媽也告訴他說為什么要去上幼兒園,然后到幼兒園去會學到什么東西、得到什么東西。那我們就說話算話,孩子在這么小的時候也要建立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叫做信任,他從大人的行為,大人說的話去感受什么叫做信任,什么叫做真的東西,什么叫做說話算話,所以你如果告訴他說所有的人長大都是要去上學的,那你要讓他自己有證據,媽媽小的時候上過學嗎?你要講講有趣的事情,奶奶上過學嗎?阿姨也上過學嗎?姑姑上過學嗎?等等這些東西,還包括什么?包括他幼兒園的老師小時候有沒有上過學?這一些環境上面的,他能夠接觸到的人你必須去做溝通,就是讓他知道這個是真的,這是ABC件事情要做的。
第二件事情你告訴他說,到幼兒園去可以交到朋友,我們不曉得他是不是交到朋友,可能他也交到了一些朋友,但是交朋友有啥用呢?也就是說,他對于交朋友這件事情或者是他對于交了朋友是不是朋友可以帶回家里頭,是不是家長很重視,因為是我們告訴他的,你到幼兒園去你可以交到朋友,那我們家長重視這件事情嗎?如果我們重視這件事情,你的心里頭就會擺正,他現在有沒有交到朋友,或者是他現在交到了朋友你也很重視他的朋友,你會把他的朋友請回來,你會在家里頭做點小點心,讓他帶去給他的朋友吃,這個時候他的心理狀態才會覺得你說話算話。
這個非常要緊。我們小時候很辛苦,你自己不活起來你就不用活了。以前是大家庭,家人之間的關系,他的那種支撐的力量是比較大的,那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孩子生的少了,家庭跟家庭之間它支撐的力量薄弱了,所以小家庭好像有一點好處,減少了跟妯娌之間的沖突了等等這些矛盾,但是它也有它的弱點,就是它家族之間的支撐的力量變弱了,這是不一樣的,所以小家庭的模式我們就得去清楚地知道,他少了什么,我們自己就得把它扛起來,那孩子本身就是這樣的,他在這個過程本來就是要發展這些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個很重要,這個東西是幫助他以后學習的基礎,幫助他長大以后工作的基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哥哥會打人的事情,很重要的一件事是回頭跟他說,其實很多事情是可以很誠懇地道歉的,回頭去跟他說媽媽當時把你送到幼兒園去,我竟然忘了,這么長的時間竟然忘了好好地去關心你的朋友,我們現在來好好計劃一下,其實我們可以把你的朋友請到家里頭來開PARTY,然后我們一起來商量怎么樣把弟弟照顧得更好,他要跟哥哥學習這樣,哥哥身上有什么東西值得弟弟學習的,這就變成他是英雄了,你必須把哥哥的位置還給他,然后他就會開始尋找英雄哥哥的形象,那這個時候你要在旁邊非常細致地告訴他,他做了什么事情,他說了什么樣的話,是值得弟弟學習的。
主持人:有沒有可能這個時候媽媽有意地說,你看這個小弟弟什么都得媽媽做,看你多好,可不可以這樣稍微有一點心機的?
陳彥玲:也不要,因為這樣子會把那個老二比下去的,那以后老大的問題解決了還要解決老二的問題,請不要用比較的心態來講小孩。
(轉載自希望之聲廣播電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