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這些舉動似乎在說:“看看我!”。而這就是寶寶真正的需求,多倫多約克大學嬰幼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負責人里格斯蒂表示: “當人的社會關系受到威脅時,嫉妒是一種正常的反應。”很少有其他社會關系可以與父母跟子女之間關系的重要性比較。
然而,我們都知道隨著孩子的成熟,他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嫉妒心,即使他今后擴大了的社會生活中新的情形會喚醒他內心的負面情緒。以下是兒童發育磚家和經驗父母的意見。
嬰兒期
對嬰兒來說,嫉妒等于求生本能。“ 就像歌里唱的一樣:‘你是我的一切’”,兒童發育和行為磚家、安省社工戴仁菲德表示,“就嬰兒而言,他們需要父母全神貫注,因為他們的生存及他們需要的一切都有賴于此。”你的反應反過來傳達了安全信息——健康情感發育的關鍵因素。
所以一定要注意寶寶的呢喃和哭聲。即使你的注意力還在別處,都應該放下所有的事來哄孩子。戴仁菲德說:“這種關注給孩子的信息是:我注意到你了,親愛的,我就在這兒。”
當然,對哥哥姐姐來說,父母對嬰兒的注意可以引起特別的嫉妒——姊妹間的競爭。幼兒教育學的方法包括:向新生兒介紹哥哥、姐姐。 磚家表示:“嬰兒需要聽到你的聲音,需要你的撫摸和凝視,而你說的內容對哥哥、姐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停地描述大孩子——既不阿諛奉承,也不批評。簡單地描繪姊妹們正在做什么,比如“你姐姐正在畫畫”或,“你哥哥在吃早餐。”
幼兒
幼兒的嫉妒則反映為分離焦慮癥。當你的孩子開始學會獨立,她仍然需要經常回來求助于你,并確認你依然在關心她。所以,你的反應仍然是重要的,但有所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語言系統的發展,要鍛練孩子的耐心,比如:“我知道了,但你要等一會兒,因為我在幫你妹妹。”——也許不需要她等10分鐘那么久,但至少需要等10秒鐘。
“你讓兩或三歲的孩子遭受一點點的挫折感是肯定沒有關系的,甚至是有益的。”磚家表示。這是孩子學習處理不愉快情緒的開始。但你不要只是簡單地忽略孩子,因為不作反應會引起不安全感和燃起妒火。甚至只要一句“等一分鐘我就來”就可以了。
學齡前兒童
即使在年齡在三、四歲的孩子仍會有嫉妒感,因為他們還需要安全感。好一些的是,他們變得更加理性,也更能夠理解別人的需要。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開始幫助他們認識和處理嫉妒情緒。
這就是溫哥華的父親奧爾森努力要做的。他4歲的孩子經常無理中斷大人談話,并在父親面前耍賴。“我會告訴她,‘我知道你想吸引我的注意,但你真的需要給我幾分鐘讓我跟朋友談話。’”埃德蒙頓阿爾伯塔大學兒童心理學副教授里納爾迪認為,這種說法是比較合適的,因為它不僅向孩子提供了保證,而且不會強化破壞性行為。這在嫉妒情緒宣泄時特別重要。 “確保你不會給出(錯誤的)信息表示‘我花時間陪你是因為你在耍脾氣’”里納爾迪說,向孩子解釋——大喊大叫不是讓媽媽、爸爸注意的ABC方式,而花幾分鐘自己獨處(畫畫或讀書)反而會讓人側目。
只要幫助孩子識別嫉妒的感覺往往會減少其情緒波動,比如說:“嗯,聽起來你像是嫉妒了。”保持說話的基調客觀。 磚家表示,嫉妒本身并不可恥。相反,其目的是幫助孩子應對情緒。
學齡兒童
當孩子上小學時,很多家長覺得他們應“不再”小心眼了——或許忘了成年人也會有這種情緒。里納爾迪鼓勵家長幫助孩子想一想為什么會感到嫉妒(“你認為里奇有一個新朋友就意味著他不再喜歡你了嗎?”),并探討如何更好地對待自己(“你若下午不跟里奇玩,會喜歡玩什么?”)。
父母同樣可以幫助他們的孩子看到,當別人得到重視時并不會削減他們的地位。調解嫉妒ABC有用的話之一是:“我表揚了你的妹妹(或任何人)并不意味著你不該受表揚。”我們希望孩子認識到——大家都可以分享佼佼者的快樂。
青少年
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后,以上的養育經驗同樣適用。此外,年長的孩子在努力扮演新的社會角色。“他們在嘗試成年后需要的發展親密關系的生活技能,” 戴仁菲德說,“但在青春期,人際關系往往是不穩定的。感情來來去去,我們受到傷害,也感到嫉妒。”
怎么辦?總之,青少年需要從家長那得到的是不被嘲笑。戴仁菲德解釋說,青少年的嫉妒源于恐懼,就像幼兒或學齡前兒童適應分離焦慮的過程。這里建議家長認同孩子的情感,不要急于扭轉情緒,并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與朋友分享你的感情是有建設性的,而以拳頭打架或惡意的流言蜚語則不行。
“ABC后,嫉妒可追溯到我們的自我意識,”里納爾迪說,“我們都希望感到安全,被人喜愛和贊賞。”作為父母,我們要盡量提供這種保證。
嫉妒與羨慕
雖然我們經常認為嫉妒和羨慕是同義詞,但前者是指害怕失去某人或某事,而后者則描述了一種強烈的愿望,希望有別人的東西——財物、權力或贊美。誠然,一點羨慕情緒可以成為一種巨大的動力,例如當孩子渴望掌握哥哥、姐姐的技能或趕上同班同學的好成績時。 作為父母需要關注的是過分的艷羨,導致自我貶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