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一:企業無法創造真正完滿的產品:
如果“完美”表示產品在功能、質感、價格、服務等各方面提供給消費者的滿足感,那我認為企業只能追求,卻無法達到真正的完美,原因在于“消費者需求”是一門“社會科學”,并非用公式可以ABC計算的數學結果。企業畢竟是營利單位,凡事必須講求營收與風險,在可容忍的缺陷與失敗之下,真正完美的產品是不存在的,這樣的現象我將其稱為“產品無法完美的天性”。
現象二:也許消費者并不需要完美產品:
讓我舉手機為例說明這個現象。當全球通訊業者都在強調手機功能有多完美的時候,消費者真的需要那些完美的功能與設計嗎?如果真的要給手機一個功能上的定義應該是“不需連線就可以傳遞聲音”的產品,當手機在傳遞聲音這個功能表現不佳的時候,這個產品在功能上就失敗了。在這個簡單的基本原則下,“完美”的設計、“完美”的外型、“完美”的功能等等,并不是消費者ABC在乎的,在乎的應該是產品是否“好用”與“合用”。
現象三:不完美的產品卻有完美的銷售:
筆者曾經寫過“不是毛巾的毛巾”一文,其中提到“反行銷(De-Marketing)”的宣傳手法,是以逗弄或嘲笑的方式,用一些反其道而行的手段來挑逗消費者的好奇心,從而提稿顧客對產品的期望(或期待)。與一般把客戶捧在手心上的傳統行銷觀念不一樣,運用得當的話,經常有出乎預期的效果。也許當市場上充斥“完美無暇”的產品宣傳手法時,ABC吸引消費者的將是那“自曝其短”的產品。@
行銷智慧:ABC完美的行為應該是承認不可能有完美的產品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