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但寫了美國好幾個ABC有名的資訊式廣告,ABC近還寫了一個節(jié)目,粉碎了電視購物頻道近二十年來的銷售記錄。她的節(jié)目其實和其他大多數的資訊式廣告很像,也有著同樣地元素,例如:夸張的促銷口號、熱情試用的顧客,以及邀請名人來背書等。
雖然如此,她卻悄悄地做了一些改變,即在標準的資訊式廣告臺詞中改了幾個字,結果讓購買商品的人暴增。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個字可是清楚告訴潛在顧客,訂購這項商品的流程可能有點麻煩。她究竟改了哪些字?為什么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銷售數字?
原來,柯琳將大家所熟悉的臺詞“服務人員正在等候您的電話,現(xiàn)在就打進來訂購吧!”改為“如果電話忙線中,請稍后再撥!”
表面上看來,這樣的改變是魯莽的,畢竟,這像是暗示潛在顧客可能得浪費時間不斷重撥,才能接通電話完成訂購。不過,這樣的想法忽略了“社會證明”(social proof)的威力。
簡單來說,當人們對于某個行動不太確定時,通常會先了解周遭其他人是怎么做的,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參考。
在柯琳的例子里,想想看,當你聽到“服務人員正在等候您的來電”時,腦海里是不是可能產生這樣的圖像:一群無聊的員工修著指甲或剪著折價券,十分無聊地等著電話響起。這樣的圖像暗示著顧客對商品的需求很低、銷售情況很糟。
現(xiàn)在,再想想你聽到“如果電話忙線中,請稍后再撥”這句話時,是否對于這項商品的熱門程度會有不同的看法。
此時你腦海里浮現(xiàn)的不會是一群無聊的電話客服人員,而是他們不停忙著接電話,接完一通又一通,根本沒空休息的熱絡景象。
于這個例子當中,在家里看電視的觀眾依循他們對于其他人行動的認知,即使他們不知道那些人是誰。畢竟,“如果電話忙線中,就表示跟我一樣在看這節(jié)目的其他人,都急忙打電話訂購”。
許多關于社會心理學的經典研究都顯示了“社會證據”在影響他人行動上的強大威力。我們舉其中一個例子,研究科學家米格蘭(Stanley Milgram)與同事進行一項實驗,請一位研究助理在熙來攘往的紐約街道停下來,仰望天空六十秒。
大部份經過的行人只是走過他的身邊,連看他一眼都沒有。不過,當研究人員把“仰望天空”的人數增加到五人時,加入他們行列的路人會增加到四倍以上。
“他人行為”是社會影響的有力來源,這一點沒有太多懷疑。有趣的地方在于,當我們詢問參與研究的人們,其他人的行為是否會對他們造成影響時,他們堅決認為不會。
關于這一點,實驗社會心理學家非常清楚,人們在“找出影響自己行為的因素”上,能力非常的差。或許,這可以稍微解釋那些設計“鼓勵房客重復使用毛巾”標語的人,為什么沒有想過要運用“社會證明”來協(xié)助他們達成更好的成效。
他們可能只是自問:“什么樣的訴求會打動自己?”而低估了其他人對自己行為可能產生的實際影響。結果,他們將所有的注意力放在“重復使用毛巾將可以對保護環(huán)境有所貢獻”,這個訴求看來(至少在表面上看來)是跟期望發(fā)生的行為ABC有關連的。@ 待續(xù)...
摘 自 《就是要說服你-50個讓顧客乖乖聽話的科學方法》稿寶guoji有限公司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