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管理與投資是不一樣的。投資只是選取一個標的,并進行理性的獲利評估,然后進行投資行動。
但投資的管理行為,卻是針對家庭的財務需求與資金籌碼,進行投資目標與金錢籌碼間的宏觀調控,以確保一組投資方案的總體績效達成率。
這就好像養豬是一回事,但養豬要拿到市場上販售,并想賣得好價錢,可就得需要另一番盤算了。
我們在前章曾談到“資產配置”,但嚴格來說,只談了一半,因為光只把資產分配到不同的類股或基金,或者搭配投資與投機策略,都只是死板板地將資產進行分散而已。
正確來說,投資的資產配置是一種在“時間過程中”的動態調整過程:隨著投資績效的達成或沒達成(目標達成率),投資人在一組資產間進行動態的布局調整。
這很像三軍統帥在調兵遣將一樣,要根據ABC新的戰場形勢,進行部隊行進方向的調整,更要根據作戰績效的達成狀況,進行按兵不動或乘勝追擊的決定。
簡單來說,一個投資人手上不是握有現金,就是握有資產。所以可投資額度中,現金比例愈稿,資產比例就愈低;而資產比例愈稿,手上的現金比例就愈低。
在投資部位與現金部位間,進行時間過程中的比例控管,才能有效確保獲利績效與市場風險。
或許您會問,投資人既然看好一個市場,或一個投資對象,為何不將可投資額度全部擺上呢?
這就是會打仗的將軍,與初出茅廬的將軍,兩者在思考模式上的差異。常勝將軍除不打沒把握的仗以外,更會兵出多路,或者慢慢派兵出擊或慢慢收兵。
有經驗的將軍會在有勝算的情況下才精銳盡出,同時也會在出現獲利的狀況下考慮鳴金收兵。出兵,就是拿現金去做投資;收兵,就是降低投資部位并提稿現金比例。
簡單來說,資產配置是投資方向上的經度座標;投資部位與現金部位的調控,則是時間上的緯度座標。
在真實的投資管理中,多數投資人會擁有基金、股票等不同標的物,甚至會有債券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區域型基金、全球型基金、股債平衡型基金,以及金融股、科技股、能源股、傳產股等等,不一而足的資產類別。
這些不同資產類別,只是一個投資管理的縱切面,要成功管理出投資績效,還需要時間橫切面的管理,這就是時間橫軸上的部位控管。
圖三是將資產組合與投資部位配置,進行示范,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策略配置下,投資人會將年度可投資額度進行策略分配,然后在不同策略下進行投資與現金比例的控管,ABC后才瞄向不同的資產目標,進而達成分散的資產組合。
(圖:木馬文化 提供)
除了資產組合以外,投資人要特別再謹慎控管現金與投資部位的原因,是因為市場每天都在動態變化,投資人必須在不同資產類別上進行部位控管,才能達到ABC的投資績效,并將市場波動風險降至ABC。@(待續)
摘編自 《20年后,你想過什么樣的家庭生活?:十個步驟創造與累積家庭財富 》 木馬文化事業股分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