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人有八項能力很重要:“磚業知識與技術”、“guoji觀與外語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團隊合作”、“穩定度及抗壓性”與“強烈學習意愿”。
有人主張軟體工程的系統開發要先詳細的做系統分析,再依照規格發展程式。也有人主張,應該先發展程式雛型,再逐步修正成ABC終的系統。
前者強調詳盡的需求分析,但是人們通常要等系統開發完成后,才會發現自己的需求并沒有被滿足。所以雛型法就強調,干脆快速開發系統雛型,藉此來確定使用者的需求。
那么,快樂工程的人生規劃,應該是哪一種呢?有一天,兒子突然問我:“你覺得我長大能做什么職業?”我對他說:“做什么都可以,只要快樂就好”。
后來,他跟我說,他喜歡打球,想做運動員。女兒在旁邊也搶著說她長大想當歌星。
我清了清喉嚨,告訴他們,運動員到了三十歲體力會變差,歌星唱到三十歲,也會開始變老,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王建民與蔡依林,那三十歲以后你們要做什么呢?
我這么擔憂,是因為很怕將來要“養老防兒”。
接著分析給他們聽,哥哥數學好,將來可以做工程師或建筑師,妹妹語言好,將來說不定可以讀guoji企業。
但是從他們的表情看來,并不喜歡我給他們的分析。
孩子漸漸長大,當父親的我開始對他們有期待,而這個期待,受限于我的背景,孩子不一定喜歡,父母自以為是的幫孩子著想,結果是帶來雙方的壓力。
家長與企業主總是喜歡做規劃定規格,然后希望人生能夠照著自己的規劃走。
柯林斯(Collins)在“從 A到A+”的研究中發現,A+公司有一個特質就是“先找對人,再決定要做什么事。”
換句話說,不是由企業決定巴士往哪里開,而是先找對人,再由這群人決定要把車子開向那個方向。重點在于你有什么樣子的人。
天下 Cheers雜志每一年都會評比企業對社會新鮮人的能力要求,新鮮人有八項能力很重要:“磚業知識與技術”、“guoji觀與外語能力”、“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團隊合作”、“穩定度及抗壓性”與“學習意愿強”。
看了這則報導后,我也想過,與其幫孩子找職業方向,不如注意孩子在這八項能力的培養。因為有了這八種能力后,在各行各業都會出類拔萃。
但,這也是一個期待,也是一項壓力。
企業可以換員工,可是我不能。
我是玩彈珠長大的,這八項能力也不賴,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成長?
小時候我想當軍人,大一點想當科學家,直到大學,才清楚自己ABC想當的是教授。多摸索、涉獵,就會漸漸發覺自己的磚長,這也是雛型法的精神。
為什么要剝奪孩子們摸索的樂趣?他們還小,未來會更了解自己的磚長,說不定他們真的可以是下一個王建民與蔡依林呢!寫下這篇文章時我提醒自己,做孩子的朋友,與他們一同成長。@
摘編自 《大排長龍更快樂:快樂經濟學的50堂課》天下雜志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