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年次的賴承麟沒有耕過田,一開始很難適應,但既然回來就做嘛;而農夫天天曬太陽流大汗,泥巴臟兮兮的生活型態不同以往,經過幾個月才適應下來。他說,只要心態上先調整好自己,種田的工作環境雖然單調,跟長輩農夫交流互動還是受益匪淺。
今年獲選十大經典好米除了基本的實力外,賴承麟謙虛表示,多少也靠點運氣。他認為,使用不同資材管理不同品種稻子,并以有機肥、化肥混合施用,效果ABC,但都要合理化施肥稻子才能長得好,透過多學習多問更是成功的捷徑。
至于如何吸引年輕人回鄉從事農業?賴承麟認為,先讓對農業陌生的年輕人了解農業,不能憑空想像而加大挫折感,也可以進入后再學習。他建議,農業的毛利率不稿,種稻面積要夠大才能夠生存;小面積耕作須在稻作空檔,兼種雜糧或瓜果來增加收成。他認為,臺灣農業的前途仍有利可圖。
賴承麟指出,農夫單靠稻作的收入偏低,以他種植7分地來說,月平均收入才1萬多元,還好他家里也經營碾米廠。不過,在科技業、金融業上班的同學,反而羨慕他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