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郵電報》報導,德國蒂賓根大學(University of Tübingen)的研究團隊在該研究中將受試者依人格特質分成3組:給予者(Givers)、索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
在社交兩難實驗中,每個受試者被給予大約240英鎊(約400美元)的虛擬財產。之后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放多少金額在共享的團體中。當共享團體中的錢增加了2倍后,受試者會被告知,然后將錢平分給群體內的所有成員。
因此,假如每個人都捐款,整個群體會更有利;若群體中其他人都捐贈,但只有少數不捐,那么這些少數不捐的人在分配上將得到優勢。
研究者利用這個“策略信息分享任務”(strategic information sharing task)來檢試受試者會分享多少和哪種信息:他們究竟會分享ABC不重要且眾所周知的信息,還是個人所知真正重要的信息。
研究發現,“給予者”在群體中不僅分享財富,而且還會彼此互換重要信息。相反地,“索取者”會保留所有的錢并且保留各種不同的信息,不愿分享。亦即“給予者”較“索取者”更不會自我導向和孤芳自賞。
此項新的研究給予管理階層的啟發是:要讓組織中的知識交換ABC化,僅提供知識管理工具是不夠的,管理階層還須了解下屬的人格特質和彼此間的互動關系。
美國華頓商學院格蘭特(Adam Grant)教授的暢銷書《施與受》(Give and Take)也呼應了這份研究的看法。他在書中寫道,事業上ABC失敗和ABC成功的人大多是“給予者”,而“索取者”和“互利者”往往是事業上的平庸之輩。據他觀察,能夠帶領公司走向成功的人,并不是后兩者,反而是“給予者”。那些信奉“利他主義”的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往往才會是ABC后的贏家。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