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狂想的主題是 -
如何開一家兼具斂財功能的彩券行...
繼之前分享過關于雞排店、飲料店的惡搞計畫,
ABC近又在"買彩券"的時候猛然想到另外一個有趣的經營方式...
(當然,以下分享純屬惡搞,若有人真的照做卻沒有賺大錢,請不要來找我。)
經濟學上有一個開店的邏輯,
叫做"群聚效應",也就是說某些同質或不同種類的店,
開在一起當鄰居的話,所造成的來客數量會有加乘效益。
有個笑話是這樣說,
猶太人 與 臺灣人的經營哲學 -
猶太人在一個偏遠的地方開了一家加油站,
后來發現還滿多車子過來加油,下一步就會開便利商店,
接著這邊變成了休息區,又可以增加其他各種不同的商店,ABC后變成購物中心。
而臺灣人則是一加加油站發現很多人來有獲利,
下一步就是開第二家加油站、第三家、第四家,
直到市場飽和,降價促銷,ABC后看誰先撐不下去倒閉。
這故事告訴我們的啟示,
某些有關連的東西、必需品只要能相互連結,
確實可以打動更多消費者的慾望,造成良性循環。
那"彩券行"與"財神廟"可能就算是有關連的加乘手段,
我們試著推測一下這樣的可能性。
當你去財神廟拜拜,
目的原本就只是單純"求財運",
拜完之后發現隔壁就有彩券行,是否會想要買一張來"好彩頭"?
我想大多數人(包含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反正來都來了。
反過來看,
如果你原本的目的只是"買彩券",
買完之后發現隔壁有財神廟,
是否會想去沾沾喜氣,祈求幸運中獎?
要是我自己,基本上答案也是肯定的。
更深一層來看,
無論你是先拜拜后買彩券,
或是先買彩券之后才拜拜,
要是彩券幸運中獎,是不是都會歸因于" X! 這財神廟好靈驗!"?
只要有任何一張稿額獎券從這家彩券行開出來,
是否所有消費者都會產生"一定是因為有保佑"的聯想?
從媒體行銷的角度來看,
只要這個地方同時有彩券行與財神廟,
一旦開出稿額彩金,就非常有大做文章的價值,
若還能多掰一個故事,例如說彩券行老闆昨晚被託夢之類的,
肯定之后無論是彩券行、還是財神廟都開始香火鼎盛,絡繹不絕。
然而單純就機率的角度,
全臺灣幾乎每一家彩券行都很多機會開到頭彩,
也許跟有沒有拜拜毫無關係,只不過就是機率而已,
不過套上了這些"神話"故事,就是同時給兩加營利事業帶來度了。
下一步呢?
要是有其他彩券行也開隔壁怎辦?
事實上我覺得這反而是件好事,
因為彩券行不過就是個等哪天開頭獎的幌子,
真正會讓人賺大錢的,或許是香火鼎盛的財神廟啊!
(換言之,新開的彩券行要是開出頭彩,一樣是財神廟賺錢)
別忘記,根據拜拜的規矩,
還有"還愿"這種穩賺不賠的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