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0期的商業週刊,封面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坐在漆黑之中,眼前是一臺發光的平板電腦,那光芒清晰地照亮她的面容和澄澈而充滿靈氣的雙眼。這讓我想起Georges de La Tour的一幅畫作。 Georges de La Tour畫中是一個小女孩,左手的三跟小指頭直挺挺地持著白色蠟燭,右手幾乎遮蔽了燭焰,像是要避免火焰被風吹熄似的。但遮蔽的手絲
第1300期的商業週刊,封面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坐在漆黑之中,眼前是一臺發光的平板電腦,那光芒清晰地照亮她的面容和澄澈而充滿靈氣的雙眼。這讓我想起Georges de La Tour的一幅畫作。
Georges de La Tour畫中是一個小女孩,左手的三跟小指頭直挺挺地持著白色蠟燭,右手幾乎遮蔽了燭焰,像是要避免火焰被風吹熄似的。但遮蔽的手絲毫不減蠟燭的光亮,它清楚映出了女孩沉靜的臉龐,照亮了她的胸腹,和坐在她正前方的婦女,尤其是在她手上攤開的書,幾乎和小女孩的臉蛋一樣明亮。光的亮度隨著稿度逐漸轉弱,婦人的臉龐已出現陰影,從臉龐兩側往后腦勺,逐漸被黑暗吞沒。和商業周刊上的女孩一樣,她的雙眼緊盯著光源,更確切地說,是燭焰后方的書頁。商業週刊的標題是「搞定你的數位小孩」,La Tour這幅畫的標題則是「L'éducation de la Vierge」(學習的小女孩)。巧合的是,這兩張圖片,恰恰都是在呈現學習的樣貌。當然,兩者的時代是天差地遠。La Tour這幅畫完成于1646-1648之間,商業周刊上的照片則拍攝于2012年。相距三百六十四年。
教育的發展,在這三百六十四年之間,當然有著許多極具意義的改變,特別是在社會層面上所引發變革,讓人類的社會生活得以更趨平等。教育始終代表著未來的力量,三百六十四年以前與之后,都是如此。差異可能就在:「我們怎麼學?」以及「學什麼?」。商業週刊,當然強調了許多數位學習的優點,如何透過數位軟體與硬體達到快速又效果的學習目標。我并不反對現代科技,事實上,我個人非常熱愛數位世界帶來的可能性。但是,過于強調智識的學習、過于目的取向的學習,卻始終是我們教育裡ABC的問題。以至于,許多關于人文的,也就是「如何成為一個人」的基本素養,由于無法量化,而逐漸被我們的主流教育排擠。譬如:哲學。
記得,去年在網路上,流傳很盛的是一則新聞關于法國大學會考的哲學性思考命題。這篇文章引發了極多的討論與迴響。而我自己也深深感覺,不論教育如何發展,都不應該脫離「人」的教育。網路多媒體數位教學,
知識理論導向ABC令我質疑的也是,它是否讓我們更趨功利與物質化,失去對于真實外在世界的關注,失去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社會、、地球上的一切一切的真實感,讓我們沒有能力去深入思考人的本質的問題。就像桑德爾(Michael Sandel)在他極為成功的演講中《正義》以及《錢買不到的東西》所提出的觀點,那正是我們人類社會逐漸失去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卻是人類數百年來,穿越La Tour的時代,一點一滴、流血流淚爭取而來的。想來,這真是非常諷刺的。
再回頭看看La Tour的畫,在那個時代,知識仍是透過人來傳遞的。小女孩的面前,坐著的,可能就是她的母親。人傳遞知識的同時,也傳遞無形的精神、價值與道德典范。而今天,在數位學習的潮流中,數位學習的年齡層卻不斷降低。事實上,比起學習效力的質疑,更讓人擔心的是,孩童的學習對象變成了平板電腦。然而,幼年孩子的學習是非常奇妙的。他們需要非常真實的碰觸、身體的移動、四肢的動作,他們需要親身經驗,用五感來體驗,更重要的是模仿成人,來建立所謂基礎的知識與能力。比起歌頌科技的無所不能,我們更應該留意的是,父母會不會已經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缺席了呢?就像雜志封面上的小女孩,映在她臉上的是沒有溫度、絲毫不受空間中流動空氣影響的發光體。而小女孩一個人,獨自坐在漆黑之中,觀看著一個碰觸不到、嗅不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