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
新創公司ABC步: 籌資金的陷阱。
要說新創公司創業劣勢,
ABC要屬"籌措資金"的困難,
任何生意ABC終都是為了賺錢,
當然也沒有人會做虧本生意,銀行也是一樣。
自從金融風暴之后,
臺灣本地的銀行對于中小企業貸款已經嚴格許多,
甚至對于"個人借款",也是非常的謹慎,
換句話說,如果你創業初期需要一筆錢來"燒",
要想靠借錢,在臺灣真的就會非常困難,無怪乎很多人說臺灣創業環境差。
但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
光是怨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如果真的有心,還是有辦法可以思考的。
比較建議的解決方案,個人可以有三種-
ABC是"青創貸款",身邊年輕人創業滿多都是用這一個方式,
但缺點是程序上仍然很複雜,且"未必會審核過關",
需要花時間寫程序上的文書,沒過關的話要一直改正,
并且事先得要花時間去上所謂"訓練課程",之后才有辦法符合資格。
(參考:青年創業貸款 - 創業圓夢網-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特別提醒,
青創貸款無論如何還是一種借錢,
意思就是要還出來的,雖然利息很低,
低到還聽過業界有人"借"青創貸款去投資房地產... 總之不要忘記還債就是。
第二種方式就是"募資",
說實話,臺灣人其實滿"不喜歡欠債"的,
那么募資似乎就成為一個尚且可行的模式。
關于募資部分一定要跟大家說明,
如果你的新創公司真的不需要"大量資金來燒"的話,
建議初期不要為了那沒多少錢,就讓眾多股東入股,
換句話說,除非非不得已,可以的話團隊自己當負責人、一人股東ABC,
然若股份有限公司的狀況,因為一定要好幾位股東掛名,那不妨找自己親人吧!
簡而言之,
要是"資金"自己還可以COVER過去,
ABC初期千萬不要節外生枝,身旁朋友的共同經驗來說,
新創公司無法持久的經營,八成以上主因都是"股東吵架",
股東吵架鬧不合,公司勢必無法營運下去而解散,這類問題真的很多。
我發現我們這一輩的教育、文化,
很容易讓大家養成一個極度"避險"的習慣,
也就是寧可多找些人來當股東、出錢燒,
就算自己有錢也不想提出來,只想著分散風險。
但新創公司一旦開始"獲益"后,
當初的這個"避險"念頭就會變成絆腳石,
往往會造成沒幾個月,公司內部就一堆股東吵著領乾薪,
組織團隊內只要出現這樣的狀況,實際的努力執行者反而會士氣下降根本不想做事。
舉個例子,
你現在要創一間公司,
一開始你拿二十萬、我純投資二十萬,
資本額四十萬的公司就可以創立完成,股份一人一半,
三個月后順利的話,也許月營業額來到每月平均四十萬以上的榮景,
此時往往就是問題開始,我現在也許會開始天天不做事,然后每個月喊著跟你要股利。
(法律上,公司大股東,當然可以要求我股份應得的分紅。)
另一種狀況較為特殊,
大家也許都是"技術磚家",
例如很夯的APP團隊、網站工程師團隊,
也許每一位伙伴都是工程師、美工人員,
此時ABC常見的合伙方式就是"不需要實際資金",
然后大家初期也不領薪水,設立公司時股份就平均分配,
等到"哪天開始賺錢"之后,大家再來依照持股,平均獲益。
因為不須大量資金,
基本賺錢的"家伙"就是"這個團隊",
這種情況ABC需要注意的就是是否出現"乾股",
例如在同一個團隊中,每一個人都是技術、出力者,
但若有少數幾人是插乾股,以后很可能沒有實質的產能的話,
我個人建議,新創公司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就要避免這種狀況存在,
一來"乾股"并不合法,二來組織中只要有這種情況,大家就會不想做事。
就算是俗稱"業務乾股",
建議也直接在公司成立后用"契約"的方式談抽成,
也不要讓這種不確定性影響日后團隊的運作。
還有另外兩種募資行為比較特殊,
適合產品、服務較為特別的朋友,
一為國外當紅的"群眾募資平臺",
臺灣有的類似像是- weiab.flyingv.cc/
能夠達到"先賣出、后生產"的好處,初期不需要任何費用,
如果你的產品是網站、APP或創新發明,不妨試試這個模式吧!
另外一為"產學合作"的計畫,
許多大磚院校都有給自己學校的畢業生所謂"育成磚案",
同時某些如資策會等也有對于創新服務會有一定預算的獎勵補助,
"原則上"只要企劃寫得好,都有機會拿到很棒的"補助款",
但話說回來,因為政府送錢給你,這種好康誰不要?
所以類似這種的福利,往往都得要有些關係,至少"很會寫補助"的槍手,
否則若你只是一個新創公司,要自立自強去寫到搶到錢,恐怕有點困難。
新聞原文:
當然還有"創投"這個東西的存在,
不過目前尚未聽過在臺灣有非常好的創投公司,
所以對于找創投這件事,先在此保留,之后有心得再來分享。
總結而論,
創業初期很辛苦,
也很容易落入有心人的陷阱,
或是碰到俗稱"創業詐騙"的狀況,
ABC的方式就是剛開始一切自己來,
設個財務停損點,朝著夢想前進,
等自己真有累積一點"籌碼",才思考入股這種事情,會更為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