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機構在九龍灣guoji展貿中心舉辦名為「幸福秘方,心靈導航」的講座,邀請了天龍(竹巴)傳承靈修導師嘉華多康巴(亦稱康祖仁波切)、突謝仁波切、 香港大覺福行中心住持衍陽法師、恒生銀行執行董事兼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主管馮孝忠及電影導演嚴浩聚首一堂,一起以不同的角度探討幸福的方法,鼓勵市民以正面思維面對人生。
電影導演嚴浩近年積極推廣養生保健之道,他認為各種疾病都是內在心結的反映,所以心靈不健康會容易產生疾病。他引述美國科學雜誌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一個研究,研究集中在快樂生活和有意義生活的分別上,快樂生活的定義是在行為上的「取」,目的是為自己的,有意義生活的定義是在行為上的「給」,目的是為他人。
有意義生活的定義是,生命中有一個比個人大的目標,而強調美德的生活則能夠令人生過得有意義。不過,他認為有意義的生活未必是快樂的生活,但是人之所以為人,追求ABC善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所以照顧其他人,為其他人做貢獻是天生的。
此外,他提到PNAS的研究又探討兩種生活態度對生理健康的影響。當中UCLA精神病遺傳學的研究員Steve Cole從前一直研究「多項慢性病與某種基因表達模式之間的關係」,他發現人在感到孤獨時、在失去親人的悲傷時,或者在為了餬口而拚命時,生理上會進入一個危機模式,這個模式會開啟一個與壓力有關的遺傳模式,這個模式再引起兩個深層的活動:促炎癥反應(proinflammatory)遺傳因子活躍了起來,抗病毒反應遺傳因子遲鈍了下來,亦即是器官會容易發炎,免疫系統功能會下降。他指出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每天只吃喝玩樂沒有壓力,從遺傳基因上來說也等于觸動了逆境壓力模式,先天免疫系統也一樣讓身體產生炎性反應,所以他盼望大家可多為別人做點事,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可以令人生過得更有意義,擁有健康的身心。
至于馮孝忠面對金融事務上不免會有壓力,而人際社交是一個較難的功課,然而他亦有安靜情緒的良方。當遇到不如意鬧情緒時,他會先深呼吸三十秒,令情緒安定后才決定下一步。他又建議大家可以放下「分別心」,減少歸類及判斷好與壞,多聆聽別人的說話,以減低負面情緒,平時多照鏡可有助看看自己的表情,了解自己的心境,方會發現由心而發的微笑可令世界更美。
嘉華多康巴亦分享他保持正面的方法,當人們遇到逆境或不如意的事時,可以透過敞開心靈,以平伏內心的焦慮不安。他表示,人們往往會把眼光聚焦在未來,未來還未得到的事,以至令自己不快樂,而忽略了現在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指出人們經常會為一些外在環境而不開心,但很多事情都沒有ABC,例如成功與否、富有與否這些都是相對的,舉例來說在香港相對于富翁,可能我們會認為自己很貧窮,但相對于第三世界的饑民,我們可算是富有,由此可見外在環境不變,但我們的心境會有天壤之別,所以一切的定義視乎內心去帶動。
尊重別人生命
他認為重要的是人不要被外在環境所規範,要用心靈來處理事務,作為這些金錢、成功的主人,認清金錢是為我們服務,而錢是成功的其中一個工具而已。他提醒人們如放下執著,痛苦的心情是可以改變的。
另一個講者突謝仁波切則認為無論有沒有宗教的人士,都要先了解自己的重要性,當人們明白自己生命的重要,便會推己及人,明白別的人需要尊重別人的生命。他又建議大家可以多親近大自然,從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去體會生命的價值。
至于衍陽法師則主張要以感恩的心面對悲痛逆境,她表示,「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正因為她是善良的人,人生的稿低起伏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她會以善良的態度等待逆境過去。她又分享自己早前中風及失明的經歷,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而秘訣則在于要常常感恩,無論遇到順境或是逆境,都要歡歡喜喜地面對。
[email protected]
撰文︰姜紀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