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歲的馮婆婆,年輕時從事製衣工作,每天不停腳踏衣車,亦須搬運貨物,工作期間曾試過蹲下身子后不能起來,看完跌打后一直不了了之,右腳時感痛楚。
直至四十歲,她在一次下巴士后,雙腳十分痛楚,等候良久才能勉強步行,后來到醫院求診,確診患上退化性關節炎,其軟骨已嚴重磨損。
每個人在年輕時膝關節軟骨都十分健康,但每天走路、活動都會令膝關節有所耗損,隨著年紀增長,軟骨由當初光澤的表面,慢慢退化至出現裂痕。ABC后,表面軟骨耗損消失,露出底下的硬骨,出現「骨磨骨」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會引發膝關節發炎,稱為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有很多成因,職業是其中之一,以馮婆婆的個案為例,須搬運重物的工作會加重膝關節的負荷,長期蹲下及跪下的工作亦增加患此病的風險。另外,膝關節在上下樓梯時承受的壓力是在平路行走時的五至七倍,經常使用樓梯會加速膝關節耗損。
而運動創傷令關節受損,會加劇膝關節退化,因此市民在做運動時要先做熱身及保持正確姿勢,避免受傷。
退化性關節炎大部分都是年長的患者,如在三十至四十歲便有退化徵狀,可能是與其基因或家族史有關。本身膝關節位置不正常、有內側傾向,都會加速退化;肥胖亦會加重膝關節的負荷。而女性較男性患此病的機會稿出約三至四倍。
舉步維艱影響生活
此病患者初時會感到痠痛,尤其在上下樓梯時。至后期膝關節會出現變形、腫脹及僵硬的情況。馮婆婆在膝關節開始變形后,在寒冷天氣步行不久,便會流汗,這是由于膝關節變形令患者難于站穩,雙腳亦難于發力,必須較健康人士用更多力量才能步行及保持平衡。另外,一些患者每次起立后,都需要等待一會,直至感到膝關節在正確的位置才會步行;而有些病人甚至嚴重到不能上下巴士。
嚴重患者在日常走路時亦會感到劇痛,馮婆婆表示,她ABC嚴重時,從自家門口到電梯大堂的十多步路程中,每一步都感到痛楚,需要停頓下來,直言是「舉步維艱」;除走路感到痛楚外,每當她等候巴士超過十分鐘,便需要坐下或依墻而站,減輕痛楚。
這些徵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及社交生活,馮婆婆在患病的二十多年中,初時已因痛楚而少與朋友來往,尤其是需要到離家較遠的地方,有感不便亦怕麻煩別人,不時拒絕朋友邀約;后來嚴重至膝蓋變形時,更寧愿留在家中,減少社交活動。
對于患者來說,ABC迫切需要莫過于處理痛楚。因此,我們ABC步便是為他們止痛,通常會處方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可有效減低患者痛楚及消炎。不少病人會擔心一旦開始服用,便會依靠藥物減輕痛楚,而拒絕服用。縱然我們亦不鼓勵患者依賴藥物,我們亦會向嚴重患者處方短期的療程,因此類藥物除可緩解痛楚外,亦可減輕關節發炎,從而停止炎癥破壞關節軟組織,可有助關節自然調適。
如病人在服用藥物、調節日常生活、物理治療、使用輔助步行儀器等的治療后,可減輕痛楚,便毋須做手術。一旦以上的保守療法失效,膝關節持續劇痛影響日常生活,便須考慮手術治療。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退化性關節炎的手術治療,主要包括微創手術及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醫生會按病人的臨床情況作決定。病人如膝關節出現骨刺,骨刺鬆脫在關節間浮游,并間歇性出現膝關節被鎖著的感覺,醫生會施行微創手術,以內窺鏡將浮游物取出,疼痛情況會有所改善。
當情況嚴重,便須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乍聽之下,會以為是將整個膝蓋切掉,再置入一個人工關節,這是一個誤解。此手術只會將關節表面已損壞的軟骨及部分的骨頭(少過一厘米)切除,再套回一個人造合金的人工關節,原理就如套牙般,將原本的牙齒削細,然后將牙套套上。病人如膝頭或其他器官有感染的情況,或有其他內科疾病如心臟病,則須先治理才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病人在術后,傷口會有疼痛及腫脹,但隨時間會慢慢消退,之后便可如正常人般行動自如,而由于關節位置已矯正,患者會感到較術前易運用力量,腿部肌肉亦可正常步行而得以鍛煉,力量從而得以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