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廣州話的「名言」,說出來可能會令女士們反感;不過,這說法并非由我所創;今天行文之所至,發覺用得著,所以我不妨引而用之。再者,此語有其「實際性」(down-to-earth)的一面,值得「面對」它。拿出來談談,不須感到忌諱。
這句話是:「女人未夠八十歲,唔好畀佢食三餐飽飯」。從字面看來,是不是對女士們極之不敬?非也。因為言中說及的雖然是「女人」,其實拿來形容男人也無不可,而且這裏面有「放之于天下皆準」的大道理,并不因男女而有所不同之處。
先談一談其中的「大道理」。這方面先得搬出我們中國至稿無上先師孔子的說話。在《論語》〈學而〉篇中,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南懷瑾老師解說:「生活不要太……不要貪求過分的安逸,貪求過分的享受;這兩句話的意義,是不求物質生活的享受,而重視精神生命的升華」。在《論語》〈陽貨〉中孔子再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在這裏南老師再解說:「有些人吃飽了飯,一天到晚不肯用心思……一切東西都吃厭了,一天到晚不知如何度過才好……不肯動腦筋,就真難對付,沒有辦法教育他了……ABC怕是不用腦筋……一般人卻只曉得……背死書,真的(透徹的)思想,乃至到大學裏都沒有……沒有談到思想、民族文化,至于義理之學的影子更沒有,說些空話而已」。
所以,應該「無求飽」,而不應「飽食」;再而從「大男人」的角度看,他身為「一家之主」,手中掌握著經濟命脈,因此須pro-actively主動地「唔畀女人食三餐飽飯」,以免她飽食終日之下,胡思亂想。所謂「胡思亂想」,可以導致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失德,所謂「飽暖思淫慾」;二是「諗埋一邊」,鉆牛角尖,整天算計著,患得患失,要不是處處圖謀,就是過分地防範,例如疑心太重,管束丈夫去到杯弓蛇影的地步。正如上文所述,這道理也可用于「女對男」。假如陳某人「入贅」給龔某人,因為龔是富婆,陳從她的手中取衣食,所以龔不應給陳「食三餐飽飯」,以免他有異心,「不安于室」,或者是飽暖思淫慾,或者是處處動腦筋圖謀不軌。
說到底,「唔畀對方食三餐飽飯」,其實也是為她/他好。進食當然是維持生命所必需,但養生之道,乃是不應吃得太飽,足夠即可。若吃得過量,首先是令胃納大了,于是造成一個趨勢,之后非大量不足以充饑;惡性循環,愈吃愈多。另一方面,營養積存,身體變得肥胖臃腫,不少缺失例如稿血壓、糖尿病也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