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以為,練打得的就不養生,練養生的就不能打,其實不然。道家拳術既能搏擊又能養生。養生與技擊又怎樣連在一起呢?一言以蔽之:一氣貫之!
或許你馬上想到:養生要練氣,而搏斗無氣則敗。對, 表面上我們可以這樣說,但我們還可以再多添一點認識。運動可以養生是不難明白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凡有關節筋骨的活動就是。然道家學問中,尤其結合了內丹修煉的養生觀,「真炁」萌生才是養生的重點。如果說養生就是肢體關節活動,那什么運動都能達致,例如游水、跑步,這屬ABC層次的養生;煉出真炁是第二層,亦即較稿層次的養生要求。
既技擊又養生
在太極拳練習當中,怎樣把真炁練出來是關鍵。提煉真炁的條件是必先把陽氣壯旺。所以,太極拳練習必須加入練氣元素。拳術是技擊,每招每式都有其長短角度和速度的要求,但這都是肢體形相,我們練這些技擊動作的同時,還要關注「氣」的傳導和應用。不過,我們不要忽略的是,一個好拳架不但可以表達ABC有效的技擊,它同時也是練氣的重要條件。
譬如說,你要做一個「云手」動作。你會兩腳曲膝坐馬,雙掌上下置放,由腰胯為軸帶動雙掌。要追求一個能夠發勁擊打的拳架,你需要檢視一下以下幾點。ABC,你有否收腹。第二,你的膝蓋有否鬆開。第三,你兩腳掌有否撐地、重心聚于腳掌外緣。
我以云手為例,是因為云手無完成的定式,每個過程都能擊打或防衞。因此,你在云手移動中的任何位置都要留意拳架。當你感覺每一點都能打人,你才叫練好你的云手。倘若如此,你會覺得前置的雙掌、收腹中的腰胯、開展的馬步,整體構成一個「圓球形的氣場」。你的氣來自撐地的腳掌,當你移動云手時,力從地起,膝關節把力上傳。腰胯小腹猶似馬達,可操控兩手的移動。
你檢視好自己的拳架后,你不妨在每一個位置發勁震蕩雙掌。發勁的方法是瞬間閉息提肛。如果你做到的話,你就可以用同樣方法練其他招式,這叫「氣到拳架」。
現在你不僅僅是「以氣打拳」,由于你力從地起,氣運全身,腰胯小腹作為丹田動氣的軸心,發勁擊打源起于閉息提肛,那你已建構真炁萌動的條件,叫「橐籥效應」,以氣養生就在此。
作者為注冊中醫(針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