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是割包皮旺季,剛好看到朋友轉傳有關割包皮的網上投訴,內容指摘一位外科醫生處理不當,閱讀后心裏并不舒暢。
割包皮原因通常是包皮過窄,從來不會因包皮過長而進行這項手術,只要包皮能退到龜頭以下,根本不需要做手術。
ABC常見有兩種手術方法:ABC是把包皮窄位擴大,將手術環(plastibel)綁于包皮內及龜頭以下位置,并將多余的包皮切除;手術環在手術后2至4個星期內便會自動脫落,傷口亦會癒合。雖然手術簡單,但假如手術環在預計時間前甩線脫落,便會流血,須進行止血及修補手術。另外如果龜頭伸出手術環并膨脹的話,有機會阻礙血液循環,甚至令龜頭壞死。第二種方法是以外科手術刀將包皮切短,用線縫合。縫合線會在手術后約4星期自動溶解及脫落。我通常會在傷口位置涂上磚用膠水,這些用于黏合傷口的膠水在手術中發揮黏固縫合線、保護傷口、減低流血機會及痛楚的作用。而割包皮的風險主要是流血和傷口發炎。
經常有家長詢問以微創手術割包皮,其實割包皮只是將包皮切短,沒有什么微創與否的分別。有些家長亦會混淆以鐳射方式割包皮便是微創手術,其實鐳射只是代替手術刀,在手術后傷口痛楚程度、紅腫程度、發炎和流血機會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噱頭多于實際。
在割包皮手術中,醫生必須分開包皮與龜頭的黏連位置,手術后ABC天會看到龜頭出現光亮感,第二天開始結焦并于1至2星期后脫落,露出光滑的龜頭,切勿誤以為是把龜頭的兩片肉切掉。另外,痛楚程度因人而已,小孩和家長心理質素ABC為重要,醫生手術技巧因素近乎零,很多小男孩,例如我兒子,在完成割包皮手術后當天已即時跑到玩具店購買玩具,但亦有部分男孩在手術后1星期覆診時,行走時仍如機械人。
割包皮手術是普通外科、泌尿外科及小兒外科的手術範疇,并非整型外科手術。外科醫生只要本著自己的行醫宗旨,用心做手術,就算遇上橫蠻無理的家長,只要問心無愧,亦能清者自清。
文:湯偉聰醫生
作者為外科磚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