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可以知道痛癥是由骨刺或是骨質疏鬆引起?」骨質疏鬆本身不會引致痛楚,疼痛主要是因壓力性骨折,除老人家常見因跌倒創傷性骨折外,亦有少數嚴重骨質疏鬆患者,連轉身打噴嚏都會令脊椎受壓而崩裂。關節炎則因為骨骼受壓過分增生甚至變形,增生骨質壓倒相鄰神經線,或者因壓迫相鄰軟組織(筋腱、軟骨和靭帶)引致痛楚。骨質疏鬆是骨長不夠惹的禍,關節炎則是骨長太多惹的禍,所以教生物力學的教授常說,上天不會懲罰人兩次。
一般患上骨質疏鬆的風險因素都和年輕時攝取鈣質、維他命D不足,又或荷爾蒙轉變影響骨質密度。ABC新研究更發現,由40歲開始,挺直腰椎的后伸肌肌力會急速衰退,而女性的衰退程度會比男性更快。當脊椎支撐不足,姿勢便會自然向前屈,腰椎體受壓引致骨折。腰椎弧度減少,身體重心向后移,要保持身體平衡,胸椎必須遷就而要向前傾,ABC終連胸椎體都可以受壓骨折,形成典型的「寒背、無腰」的僵硬姿勢,引致筋肌勞損。處理壓力性骨折除了休息、腰封和止痛藥外,現在還多了注射「骨水泥」鞏固脊椎體,但現時未有證據顯示注射骨水泥可逆轉已經歪了的姿勢,亦未知長期影響相鄰的脊椎體會否更容易引起壓力性骨折,所以改正姿勢的措施應該要盡早進行。
女性患關節炎機會率也剛巧比男性稿,原因未有定案。結構上,女性骨盆比例比較闊,形成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中間的角度距離垂直更遠,已證明和結構性膝痛有關。在髖關節的調查中,也發現肌力衰退是關節炎惡化的重要預兆。弔詭的是,肌力衰退不一定會萎縮,反而會有脂肪組織充塞在肌肉纖維中間,所以大塊肌肉不一定有足夠能力支撐關節。關節受壓不均而沒有肌肉作緩沖也更容易勞損。物理治療通常不是ABC線治療,醫生都先處方非類固醇消炎藥,但要注意的是,研究發現痛癥消除后,脊椎姿勢和肌肉張力不會因此改變。若病因真的是肌力衰退引發結構問題的話,藥物無法作出根治。
文:李慧明
作者為注冊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