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意見/看法」的溝通題看似信手拈來,可以輕鬆應對。但原來此題型ABC忌有強硬取態(tài),否定別人;反而要持開放態(tài)度,從多方面論述。怎樣的發(fā)言才見到「真功夫」,成功取分?首輪重要,承接、引導也重要!
討論題目一:
古語有云:「子好直言,必及于難。」;也有人認為待人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試談談你的看法。
*是次5人小組討論時間15分鐘
參與是次聯校中文科口語溝通演練活動學校包括:
屯門天主教中學、保良局董玉娣中學、南屯門官立中學、宣道會陳瑞芝紀念中學、裘錦秋中學(元朗)、新生命教育協(xié)會平安福音中學
˙(1號考生)陳宇航 中六
˙(2號考生)?恩恩 中六
˙(3號考生)林芷忻 中六
˙(4號考生)黎婷欣 中六
˙(5號考生)潘曉彤 中六
首輪發(fā)言節(jié)錄:
1號:古語有云:「子好直言,必及于難」,但亦有人認為人應該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認為前句「子好直言,必及于難」……是說人與人溝通時的說話技巧,以至是他的內容。而后句是說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兩句之間沒有直接的矛盾,應視乎情才決定是否合用。如古代臣子進諫,要視乎君主本身的價值觀與性格。大家想想商朝的比干,當他對紂王直斥其非,便遭受殺身之禍……
2號:我覺得應該要就情而言,可以分為兩個準則。ABC是對人,第二是對事。針對人方面,我覺得應該是「子好直言,必及于難」,應是要有所避而不可盡吐,這是出于人際關係上的考量。……第二就是針對人(事)的準則,應該要出于為事情大局考量。……從前怎會有男女平等、種族平等呢?就是當時社會上的人覺得不公平,提出意見,社會才有進步。所以這兩句應該是視乎情有不同的準則。
3號:我很同意剛才兩位同學的說法,即視乎情而定。而我的準則是視乎對方的性格、對方是誰、和你的關係、以及場合而定。首先由對方的性格說起,如果對方比較大方,我覺得不妨直言。但如果對方比較小器,太過直接跟對方說,去批評對方,對方的自尊心便會受損了。……所以我認為,應付不同的人時,應要注意說話內容和技巧。
4號:我同意以上三位同學的說法。在不同的情、事情、或場合才決定是「言」或「不言」。如要考慮到事情的逼切性和后果,……如跟陌生人說話時,應不應直言將所有私隱說出來呢?這也是要考慮的。又如在莊嚴的場合,老師發(fā)言時說錯了話,我們又應不應該直接批評該老師呢?古語說「沉默是金」,即沉默有它的好處。所以,我們應考慮到事情的場合、逼切性和后果。
5號:我也同意以上四位同學的說法。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覺得應該以「德」為準則。說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我認為如果知道對方有錯,不說出來便會令對方一錯再錯。而這句「子好直言,必及于難」則是說直言會容易傷害朋友,但我覺得這樣做,可避免到朋友的過錯,……即他所做的有否違反德行。我在討論過程中會加以補充。
文、圖:司徒俊樂
《語文同樂 1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