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把一般的情緒緊張與焦慮癥混淆,如何分辨兩者的不同?心智會教育及心理服務心理學家麥依華說﹕「焦慮癥屬于嚴重病癥,因此需要按個人的病徵仔細診斷,不能輕易判斷。」她表示小學生會較易患上焦慮癥,但家長需要小心觀察以下徵狀,不宜妄下判斷。
手心冒汗、肚痛、易哭、重複動作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在身體徵狀方面,患有焦慮癥的小朋友ABC常會出現手心冒汗、手震、呼吸急促和心跳加速等,而這些反應是不能自控的;亦會出現一些「心身癥狀」,即由心理上引起的生理毛病,如經常頭痛、肚痛等,而這些狀況一般亦找不出原因。情緒上,他們常常會很緊張、情緒化及易哭。此外,小朋友亦會不斷重複做同一個動作,如抓手皮、眨眼等。而以上的情況更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業上的表現。
徵狀持續3個月應求醫
她提醒家長,焦慮癥與普通情緒緊張的分別,ABC明顯是徵狀持續多久。若然父母發現子女出現上述情況,同時持續超過3個月或以上的話,就要盡快尋求磚業人士如心理學家等的協助,以免情況惡化。
她建議,如子女平日出現一般情緒緊張,爸媽也可適時支援,做子女的聆聽者,及時紓緩他們的不安,若孩子天生不擅表達,性格內斂,那爸媽又如何打開他們的心扉呢?她表示,爸媽可給孩子一整天時間,循序漸進,慢慢帶領孩子進入適當的環境氣氛,甚至可以陪他們畫畫,以輕鬆的方式溝通,鼓勵他們開口表達情緒。同時可拍拍孩子膊頭,讓他們感受爸媽的關心。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1張)
「一個輕鬆的環境氣氛可令大家對話更易展開,尤其家長說話時的表情很影響當下的氣氛。」因此,她指爸媽應多留意自己的面部表情是否過于嚴肅及繃緊,ABC多面帶笑容,讓子女感到和爸媽相處是舒服自在的。
此外,麥依華強調父母亦應學習以正面態度與子女相處,例如家長想跟子女溝通,話題大可以正面愉快的事情開始,例如在輕鬆的環境下問他喜歡到哪裏玩,除非他主動帶起話題,否則切忌一開始就問他「是否在學校不開心」,或者「有同學蝦你?」,家長跟孩子溝通時應盡量以「開放式」問題去提問,不要預先設定,應由孩子自由地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