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近,幾個孩子在穿著打扮的尺度上和父母意見相左,鬧得不可開交。身為老師的我,就扮演起和事佬來。找孩子們聊聊古人對“正衣冠”的看法,看場合打扮也是對生活的一種虔敬。
居家有居家的衣飾;工作有工作的打扮;旅行有旅行的裝扮。不是要學生故作獨樹一格的穿衣哲學,或是要他們刻意華而不實地突顯品牌價值,只希望他們從自身ABC簡單的衣飾去用心揣想:今天該用什么裝著,來面對不同的埸合?看場合打扮不只是對自己看重,也是對身邊人在意的表現。
在生活ABC困窘的年歲,我仍記得每逢假日,母親就會蹲在地板上,把我的白衣藍裙等制服洗得潔凈不染,然后立刻擰干鋪曬在竹竿上的身影。她常告誡我:“當學生就要有當學生的樣子,即使書讀不好,制服也要干干凈凈的,這是對這個身分的看重?!?p>白衣藍裙隨風飛舞,不一會兒就被太陽照拂得又干又香。我也被母親叮嚀在夕陽西下前,一定要把衣裳收到房內,一件件摺得平整,以備上學穿戴端正有禮。
原來,母親是希望從“正衣冠”這件事教導我:認真對待自己的身分,從洗衣、曬衣、摺衣服這類的小事做起,然后再開始用心思考:未來我該成為怎樣有守有為的學生或大人。
在課堂上,很多事情我都尊重孩子們對多元學習的選擇,更相信天賦自由的重要。但,教會孩子在灑掃進退的基本功,培養他們對小事認真,用心做好每件事,卻是自己絕不棄守的底線。孩子從正衣冠到檢視自己的儀態談吐,未來就懂得敬天愛人、謙虛處事,贏得大家的敬重。
很多事情不是“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我們只考慮自身的好惡,眼中沒有對別人的尊敬與同理,在與人交流來往,終究很難得到別人對我們真正的“喜歡”!
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比绻覀儧]有彎下腰為人服務的謙卑,就沒有資格享受天地的恩澤。
這是母親教會我的生活哲學,也是我一直遵循的生活之道!◇
責任編輯:黎薇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