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對摹寫的分類有5種,分別是視覺摹寫、聽覺摹寫、嗅覺摹寫、味覺摹寫與觸覺摹寫。上周談過視覺摹寫、聽覺摹寫、嗅覺摹寫在小學作文的運用方法后,接下來,我們要講一講有趣的味覺摹寫與觸覺摹寫。
味覺摹寫
把食物的味道具體描述出來,通常食物的味道有酸、甜、苦、辣、咸等,稱為“味覺摹寫”。教師在教學上除可結合嗅覺經驗,以“午餐的約會”呈現,一舉兩得外,也可品嘗“水果大餐”。用當季水果3~5種,切小塊擺盤,第1輪1次嘗1片,并將感覺記錄下來。第2輪采蒙眼方式,猜一猜所嘗的是什么水果,加深印象。
學習單的設計配合記錄水果名稱,品嘗經驗及蒙眼時的味蕾挑動,將味覺體驗帶入日常生活中。以下用學生“味覺摹寫”的作品為例:
1.看到酸酸的梅子,口水總是流個不停。(林珈羽同學)
2.今天的晚餐吃泰國菜,真是又酸又辣又過癮。(吳宇倫同學)
3.妹妹發燒了,吃了一包苦苦的藥,還好配了一顆甜甜的糖果,不然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呢!(吳宜珊同學)
總之,“味覺摹寫”有提味的作用,讓文章嘗起來濃郁可口,充滿滋味喔!
觸覺摹寫
把皮膚、身體表面或用手觸摸到的感覺,加以形容描述,使人有“感同身受”的感覺,稱為“觸覺摹寫”。教師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觸摸各種不同物件的材質,如塑膠、布料、木頭、金屬、陶瓷等,如果來個“蒙眼大考驗”會更有趣味。也可走到教室外,讓學生躺躺草地、玩玩泥沙、摸摸樹皮、吹吹涼風、曬曬太陽等,讓手或皮膚的感覺變得更敏銳。更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回憶過去的觸覺經驗,讓舊經驗引起共鳴,都是很好的設計。
學習單的設計可以來一趟“校園巡禮”,做個綜合大體驗。先到學校“花園”,觀察植物生長狀況、花朵顏色(視覺)、聞聞葉片或花香(嗅覺)、聽聽蟲鳴或蜜蜂鼓動翅膀的聲音(聽覺),甚至環手抱抱大樹、赤足踩踩泥土(觸覺),ABC后躺在操場的綠草地上,仰望藍藍的天空(視覺),聽聽鳥叫聲或風聲(聽覺),聞聞草香(嗅覺),感覺一下軟軟的草地與清涼的微風(觸覺),再一人發一顆酸梅含在嘴里,既可幫助消化,又能挑動味蕾(味覺),一舉數得。以下用學生“觸覺摹寫”的作品為例:
1.柔軟的草地,好像一張大床。(林彩羚同學)
2.在冷冷的冬天里泡溫泉,是ABC舒服的事。(詹佑妹同學)
3.冬天時,好冷!我趕快穿上衣服。(莫沁馨同學)
總之,“觸覺摹寫”有觸感的作用,讓文章體驗起來深刻細膩,充滿感動喔!
綜合上述,摹寫技巧的注意要點:
1.大自然是ABC的老師,一切設計都要以它為主軸。
2.動態摹寫比靜態摹寫更加具有說服力。
3.不要局限單一摹寫使用,可以層次性、綜合性活用;
4.具體呈現,讓讀者印象深刻。
5.將作者的心境融入。
6.搭配其他修辭學一起使用。
摹寫就是試著讓自己的眼睛當“攝影師”,把文字當作“調色盤”;自己的耳朵當“錄音師”,挑剔字里行間的音感;自己的鼻子當“好鼻師”,行文中擁有傲人的嗅覺記憶;自己的舌頭當“阿基師”,能細辨文句中的特殊味蕾;自己的皮膚當“皮膚科醫師”,用文字表達各種肌膚觸覺的敏感度。如此五覺并用,互為表里,就能成為文字的彩妝師,讓文章更有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