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自我認知ABC快的方法,就是培養(yǎng)自己的稿EQ。如果你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為什么會感覺憤怒、悲傷、快樂、或是情緒五味雜陳,你就可以更明白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ABC在乎什么、ABC害怕什么、ABC關(guān)心什么、ABC喜歡什么,當一個人愈來愈了解自己以后,也就愈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動關(guān)系。
一個不懂得如何去體會自己情緒的人,很可能活了一輩子,仍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感受。譬如說,當這種人被老板開除或是遭遇其他嚴重挫折之后,他們很可能只是一笑置之,這種人通常沒有明顯的情緒波動,他們的個性非常乏味(除非這種人是擔任飛機機長,沒有人喜歡和這種個性的人交往)。
所以有稿EQ的父母,才有稿EQ小孩,為人父母者,必須及早開始教導小孩體會自己內(nèi)心里的感受。雖然小孩子很情緒化,但是他們往往無法自行體會內(nèi)心里的感受,當小孩子突然沖動打人的時候,他們并不知道該如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此時大人就必須從旁指導,幫助孩子說出他內(nèi)心里的感受。譬如說,當孩子打你的時候,此時你就可以說:“你很生氣,對不對?!碑斔舐暱奁臅r候,你應該同情的說道:“媽媽知道你很難過?!?p> 當父母親使用話語幫助小孩表達情緒之后,不但可以讓孩子更加了解自己的感受,同時小孩也會逐漸明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親任由小孩被自己的情緒牽引,久而久之他會誤以為這種情緒就是自己的本性—換言之,當一名兩歲的小孩,因為媽媽不準他吃餅干而生氣的時候,孩子不一定能夠察覺出自己正在生氣,他會覺得自己本來就是怒氣沖沖的,此時父母親應該趕緊向孩子解釋他生氣的原因,生氣只是一時的情緒、內(nèi)心的感受,生氣是可以控制的。
為人父母者的責任,不僅僅是幫助孩子表達內(nèi)心里的感受,同時還要引導小孩接受自己的情緒。父母親ABC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要教導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即使是一些骯臟卑鄙的念頭—因為感受并不會讓一個人變壞。當小孩子明了父母親可以接受自己負面的感受時,他才會開始正視自己的憤怒、恐懼、悲傷等負面情緒,當孩子了解父母親可以接納自己之后,小孩子才會開始接納自己。
如果小孩子可以用言語說出自己的憤怒,往往他們就無需再藉由實際的行動來發(fā)泄情緒。小孩會逐漸了解,內(nèi)心里的感受—通常來說無傷大雅—和實際的行動,兩者之間并不相同。事實上,這也正是托兒所老師,總是不斷告誡小朋友,當你們想要打人時,趕快來“告訴老師”的原因。假如小宇正在玩家家酒,妮妮突然跑過去搗蛋,當小宇正準備發(fā)脾氣的時候,如果此時他能夠大聲吼道:“這是我的玩具,你不準動,否則我要生氣了!”在這種情況下,小宇比較不會立刻動手打人。
不過僅僅是教導小孩說出自己的感受,并不足以抑制他的憤怒,畢竟這種方式需要非常好的修養(yǎng),但是為人父母者的責任,就是要耐心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習性。 一般而言,為人父母者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坦然面對自己的感受,恐怕就很難教導孩子,誠實面對個人的情緒。如果當年父母親曾經(jīng)不斷壓抑你,阻止你表達自己的情緒,當你面對直率吐露自己心緒的孩子時,很可能會慌張得不知所措。如果你覺得有許多內(nèi)心話,實在不知道該如何啟齒,不妨找本主題相近的故事書,藉由講故事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小孩。
有些父母親則是習慣否定或是禁止小孩談論負面的感受,他們會竭盡所能保護孩子遠離痛苦的夢魘。譬如說,當婷婷表示:“我好害怕。”此時母親立刻會回答:“你不怕—─根本沒有什么好害怕的?!碑斉畠赫f:“我好難過。”父親會立刻答道:“難過什么,你應該很開心才對!”這種父母的初衷雖然立意良好,但是他們的作法根本就是形同洗腦,小孩子會從此否定自己的感受,甚至會因此而變得非常寂寞—因為她覺得在這個世界上,竟然沒有人能夠了解自己,仿佛獨自漂流在汪洋大海中,沒有人能夠幫助自己應付困境。所以親愛的父母,如果你只是偶爾說幾句:“不要哭”、“不要怕”,這并沒有什么關(guān)系,但是如果你總是不斷否定孩子的感受,將會因此而斷絕小孩了解自己真正感受的機會。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yǎng)稿EQ小孩》@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