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成長的過程里,父母親能夠培養孩子有顆善感的心,隨時注意自己的感受,相信小孩在長大以后,多半也會有個多采多姿、豐富圓滿的人生,但是如果孩子養成凡事只注意自己感受的習慣,將來他恐怕只會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壞蛋。
在此我們先來看一個錯誤的案例。珊珊是個三歲的小女孩,有一次當她正在玩家家酒時,母親突然說:“好啰,時間到了,你該去洗澡了。”此時珊珊立刻氣憤的把手中的玻璃杯丟出去,由于三歲的小孩正處于從行動改成用言語表達自己情緒的轉變階段,因此珊珊緊接著又脫口而出:“媽咪,我討厭你,你***吧!”
“你現在非常生氣。”媽媽告訴珊珊。(清楚表達出女兒內心里的情緒。) “是的!”珊珊說道:“我正在玩家家酒,別來煩我!” “你希望我走開,對不對。”母親說。(更明確描述女兒的想法) “是的,趕快走開!” “我是來告訴你,洗澡的時間到了,如果你還想繼續玩,那就等一下再洗澡好了。”
(喔—喔,大事不妙。) 這位母親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首先,ABC不應該讓三歲的小孩玩危險的玻璃杯。其次,ABC不能縱容小孩子無法無天。這位母親了解女兒的感受,但是她太磚注在教導女兒感受自己的情緒,卻沒有適時采取恰當的措施,這種作法只會讓女兒認為母親很好欺負。
父母親不但要讓孩子了解并且接受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要教導小孩子尊重他人,而這一切都得由你自身做起。所以每當小孩直呼你的姓名、踢你、打你、咬你、或是用種種野蠻方式表達憤怒的情緒時,父母親必須立刻依照下列四個步驟加以應對。
一、了解并且確認孩子的情緒:“你因為非常生氣,所以才會咬我(大聲的吼叫/拿東西丟我)。”
二、擬訂規則:跟孩子解說整件事情的因果關系。“你這樣對媽媽大吼大叫,讓我很難過,我不希望以后再聽見你這樣大聲講話。”“你可以很生氣,但是ABC不可以亂丟玩具。媽媽現在要把玩具收起來,等你明天睡醒之后,才可以再玩玩具。”
三、堅定立場:由于在步驟二之后,孩子很可能又會大發雷霆,假使父母親此時態度軟化、做了某些讓步,你等于是在變相鼓勵孩子繼續惡行惡狀。此時父母親應該說:“不管你生不生氣,現在都該去洗澡了。”
四、不要啰里啰嗦:不要花太多的時間和小孩子討論規定。有時候小孩子會故意犯錯,以便引起父母親的注意,所以如果你啰里啰嗦的不斷和他討論解釋,孩子自然會重施故技,以便得到父母親更多的關注。無論小孩的言行令你多么震驚、唐突,你都必須力持鎮定,言簡意賅的解決問題,然后立刻跳過此事。
摘自: 新手父母出版《培養稿EQ小孩》@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