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以規勸的方式,告訴他不準玩火的理由,但是成果顯然不彰。后來我采行雷霆策略,諸如,打他的屁股、把他關在房間里,但效果也只有短暫的幾個小時而已,現在我已五技而窮了,不知用什么方式對付這個喜歡“放火”的小子,你有好方法嗎?
★觀念交流道
“放火的孩子”讓我聯想到愛迪生。據說他也是個有疑必試的人,有一天,他對青草不會燃燒,枯草卻可以燃燒感到懷疑,于是自己跑到倉庫里,用火點然了干草堆,實地試驗一下,不料卻一步小心釀成了火災,把他父親囤積的草料,全部一燒而盡。
愛迪生是縱火狂嗎?當然不是。絕大多數喜歡玩火的孩子都是由于濃濃的好奇心,以及一種釋疑的沖動,或者需求未滿足的結果。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的說法,看著火熊熊燃燒,練習如何生火,然后再把火撲滅,對小孩而言,是相當興奮的事。當小孩一再參與放火、賞火的過程,從中體會出趣味時,將是危險的訊號。
基于需求與現實的考量,一方面必須容許孩子的探索行為,另一方面也應該謀求解決之道,例如:陪孩子來一趟“玩火之旅”,讓他在空曠,或安全的環境下試驗它,并且提醒他:“玩火時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哦!我們也想陪你一起玩。”
“替代游戲”,也是個不錯的方法。譬如:孩子ABC喜歡的玩具是小狗熊,那么你便可以用它做為轉移孩子注意的“道具”。當他玩火時,用它為餌改變孩子的興趣。
心理學家稱之為“洪水法”的行為治療方式,值得一試。比方說可以規定喜歡放火的孩子,每天得畫五十根火柴,直到他覺得枯燥乏味為止。我想不出一個月,他便會對放火了無興趣了。
ABC后一招則是明令禁止,利用討論的方式告訴孩子,除非大人在場,否則決不可自己玩火,違者受罰。處罰的方式包括一個禮拜不準看“小叮當”,零用錢少三十元等。
當孩子持續一段時間,沒有再出現放火的行為時,別忘了給予贊美與鼓勵!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