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我的價值 別把孩子交給電視
彥玲老師勸諫家長,切勿不經(jīng)思考地讓電視成為孩子的“ABC保母或ABC老師”。“好好靜下來十分鐘甚至是十秒鐘,好好聽聽你內(nèi)心的聲音,你真的沒有空、沒有時間嗎?你現(xiàn)在把孩子交出去了,但是你以后要花多少時間再把孩子找回來?”
在談夫妻關(guān)系時,彥玲老師也會聽到一些太太抱怨先生都看電視不看她。彥玲老師提醒當太太的:“那你就先得要返本歸真,看見自己真正的美好。也學(xué)會有效能的溝通,將自己的善良美好分享散發(fā)出來。因為一個人能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光彩時,就不會外求聲光刺激,埋怨別人不尊重或不體貼。”
所以太太宛如一朵馨香的鮮花,在她旁邊的人都可以時刻陶醉在這樣的芬芳里,那么先生怎么會舍得轉(zhuǎn)移他的視線呢?相對的,也請做先生的想一想該如何當一個稱職的護花使者。
拋開電視 生活更精采
電視單方面的、灌輸性的資訊,不但有損孩子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力,也容易養(yǎng)成孩子眼稿手低的習(xí)慣。拋開電視,要如何消磨時間呢?彥玲老師ABC個建議是“講故事”。從小因為家境匱乏,沒什么課外讀物,所以造就很多講故事的能力。有了孩子后,“講故事”成了彥玲老師與孩子間ABC的樂趣之一。往往隨手一編,就是一個精采的故事:“其實編故事有很方便的方法,只要把權(quán)威的角色放下來一點,承認孩子其實也非常的聰明,孩子跟你就可以一起說故事了。”
許多研究都證明幼兒的確擁有語言理解能力。然而他們接受的或許不是語言,而是更精細的聲波振幅。有一回,彥玲老師抱著自己剛出生的老大,看著陽光灑落在他的身上,形成一幅很美的畫面。她臨時起意,想測試一下自己學(xué)過的理論,就對孩子說:“我覺得你很帥。”想不到才幾天大的小孩,竟然應(yīng)答似的“嗯”了一聲。彥玲老師提醒家長不要以為小小孩根本聽不懂大人的話,萬一孩子真的聽得懂呢?那豈不是浪費了這段美好的時間。
相信孩子具備聽懂的能力,就是把長久禁錮自我的權(quán)威放下。一旦放下權(quán)威,就會感覺到身體變得比較柔軟,肩膀不再那么緊繃,腦袋開始聰明起來,就會有很多的故事從自己的生活中跑出來了。
從游戲與互動中成長
彥玲老師的老大到現(xiàn)在還會主動跟她說:“媽,你記得你以前跟我講過什么,我的反應(yīng)是什么什么。”因為一個成功的故事是屬于雙方的。孩子不僅記得別人講了什么,還會記得自己的反應(yīng),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很清楚的明白生命價值的美好,又具有自發(fā)性的部分。當他有了這樣的信心與認識,就會擷取他生活當中跟他有關(guān)系的事情而滔滔不絕的創(chuàng)作下去,故事就有如泉涌般源源不絕了。
互動當中,彥玲老師擅用的是“問問題”,舉個例子,有天晚上她與兒子在電話中的對話如下:
兒子:“媽媽,我今天……嗯,數(shù)學(xué)……非常……反正就是很那個啦!”
媽媽:“那到底怎么啦?”
兒子:“六十二分啦。”
媽媽:“那你自己的感覺呢?”
(對孩子來說,感覺可能不是很好)
兒子:“很不好。”
媽媽:“那你一定是想要很好的感覺。所以你一定可以告訴我有什么樣的方法可以解決。就算是你自己做不到的也沒關(guān)系,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克服。”
ABC后,兒子提出他解決的方法,就是“媽媽你回來之后幫我復(fù)習(xí)”。
我們到底要提供孩子什么樣的教育?
彥玲老師強調(diào):“不是因為我是磚家,我的孩子成績很差,所以我覺得很沒面子,變成他是為我去讀書。”讓孩子很清楚這個感覺是他自己的,他有權(quán)利為自己去負責(zé),而大人不但是他的榜樣,而且還是魅力活力四射的啦啦隊。
ABC后,彥玲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二十一世紀的教育真的要把‘善’這個字放進去,讓孩子能夠很清楚的去善待自己、善待別人,善待整個環(huán)境,這應(yīng)該是教育的本質(zhì)吧!”(全文完)
(本文受訪者陳彥玲曾任臺大醫(yī)院兒童精神科研究員、政大教育學(xué)程特殊教育召集人,現(xiàn)為臺北縣市教育局教師研習(xí)教授)
資料來源:教育廣播電臺“媒體觀察站”節(jié)目。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