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孩子”(Child of Heaven )曾經(jīng)入圍奧斯卡ABC外語片,在蒙特婁及伊朗guoji影展更曾勇奪ABC影片、ABC導(dǎo)演、ABC編劇獎,是部故事簡單卻悸動心靈,大人小孩皆適宜的電影。
“天堂的孩子”劇情敘述兩位生長在貧苦家庭的小兄妹,哥哥因不小心將妹妹的鞋子遺失,家里又無力再買新鞋子,兄妹兩人只好輪流穿這雙鞋子,早上妹妹先穿,下午再換哥哥穿。有一天,哥哥意外得知有一學童馬拉松比賽正要舉行,第三名的獎品是ABC新型的跑鞋。這位小哥哥排除一切障礙報名參加,但他不想得,他只想爭取第三名。
“人人都想得ABC名,他只想得第三名”,孩子的念頭就是這么純凈、簡單,但這并不影響他們的喜悅純粹度,因為他們是小孩,他們只是純?nèi)辉谙硎苌⑾硎茏约骸_@樣的生命韻律,同樣反映在孩子繪畫時,他們只管畫出自己心中的想像與世界,雖然這個世界很可能與真實的世界有所脫離,不是色彩不對,就是比例不對,但這又何妨?況且,繪畫原本就能天馬行空想像不是嗎?
但事實呈現(xiàn)的是,經(jīng)常可以看到許多孩子的繪畫作品已經(jīng)熟練到超過他們年齡應(yīng)有的表現(xiàn),不然就是同一家庭或是同一美術(shù)班小朋友的繪畫作品,仿如一個生產(chǎn)線所制造出來的成品一樣,不論是線條、筆觸、用色,到人物表情的描繪,都是統(tǒng)一的標準格式;如果再將小朋友的名字遮起來,甚至可能讓人誤以為所有的作品都是出自同一名小朋友之手,小孩子本該具有的純真與自然,在其作品當中看不到,也感受不到。
這當中究竟出了什么問題?是孩子缺乏豐富的想像力?還是孩子的創(chuàng)造心靈被扼殺掉了?大人在指導(dǎo)孩子繪畫時,只是想增進孩子的繪畫技巧?還是希望孩子在繪畫的同時,也能獲得心靈與人格的全面發(fā)展?大人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是只會模仿大人的復(fù)制者?
有個發(fā)人深省的小寓言:兩個游民坐在樹下,一個游民說:“今天我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我從來不聽人家的忠告。”另一個游民則說:“今天我之所以變成這樣,是因為我聽了每一個人的忠告。”
大人總喜歡給孩子意見與看法,但大人的意見與看法一定是正確的嗎?上述這則小寓言或許提供了大人一個值得思考的角度!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