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名訓:“師言不可違也!”既然是智者(磚家)的心血結晶,當然是錯不了。于是父母把一帖又一帖的神丹妙方,不假思索地往孩子身上試煉,直到孩子千瘡百孔為止。
我的意思自然不是說磚家、學者的妙論不值得牢記在心,而是提醒父母:教養方法也有人、事、時、地、物的區別。孩子不同,方法自然有所不同;問題不一樣,處理的方法當然也不能一樣;時間、地點有別,處理的原理、原則自然也需有別。
譬如說,同樣談到“鼓勵”,對一個數學經常考九十八分的孩子,以及一位好不容易考八十分的兒童來說,就有所不同。前者應該讓他明白,分數并不重要,了解其間的“因果關系”才是重要,并該鼓勵孩子從事其他的休閑,不要老與書為伍;對于后者,則應該讓他了解:“八十分很不錯哦!我相信你下次會考得更好。”
曾有父母告訴我:“教養如果真的需要大傷腦筋,那還得了。”言下之意是,他們僅需要一本猶如尚方寶劍的書。老實說,果真有這寶典,我相信一定有數以萬計的父母,會企圖以千金兌換,可惜這部寶典不能有,也不可能有──因為你才是孩子的圣人,書永遠只是“依據”。唯有你愿意陪孩子走過成長的歲月,“書”才能真正的發揮效用。
誠如我喜歡把“書”譬喻成一支釣竿般,釣竿的好與壞即使重要,但也永遠抵不過垂釣者的技巧來得更具關鍵。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