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父母相信,成績代表孩子的生命,孩子的未來,孩子的一切一切,沒有像樣成績的孩子,這一輩子仿佛宣布絕望,于是父母不管孩子是不是一塊讀書的料子,仍然希望孩子能飽讀詩書,好在未來做一個有用的人。
于是乎,孩子可以沒有才華,沒有想像力,沒有創造力,沒有思考力,沒有判斷力,沒有機警能力,沒有應變力,但是不能沒有好成績,父母以考狀元的心情,等待孩子一次次的成績試煉。
至于什么是心理學家的說法,或者世界大學的研究結果,他們往往置之腦后。
一些成績優異的孩子,ABC后成為毫不出色的小孩,他們則把它視為特例。
成績在這一刻成了孩子童年的惡夢!
給孩子釣竿吧!一根可以讓大腦巧妙應用的智慧釣竿,能使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想像,甚至自己創造生命。
你無法陪孩子生活一輩子的,他必須有一套可以自己生活的能耐,能明白如何與人相處;能在登山迷路的時候,懂得求生之道;知道怎么創造幸福;了解碰到歹徒的時候,能有一套機智的反應,這絕非讀死書的孩子可以擁有的智慧。
身為父母的我們,也許都應該好好自省,我們的成長軌跡中真的就都一帆風順嗎?我們的成績都稿人一等嗎?如果不是,那么又何必苛求孩子,承擔那么大的重責大任,如果你的成績并不優異,但卻沒有過得豬狗不如,那么又何必相信,只有讀好書的孩子才能出人頭地。
相信心理學家所謂的“性向”與“興趣”論吧,只有適才適任的孩子,才能真正一展長才,真的!別老希望音樂家提出“相對論”,也別期待畫家研究出“超導體”,那只會讓“揠苗助長”的成語一再重現。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別讓童心去流浪》一書@(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