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把養(yǎng)寵物視為趕時髦,看做是跟得上時代的流行風??墒悄托圆婚L是多數(shù)人的毛病,久了,嫌煩,就遺棄、丟掉,造成了不少的社會問題。想想,有多少小小的生命就這樣被無意中摧折?又有多少父母能不為了取悅自己的子女而予以禁止,教導他們戒殺、護生呢?
傳說鄭板橋詩、書、畫三絕,讀了他的全集,才知道家書更絕!傳說鄭板橋列名“揚州八怪”,他們一個比一個怪,讀了家書,才知道他是那么平凡,就好像生活在我們周遭的尋常百姓、慈愛父母。他的家書僅留下十六封,可封封展現(xiàn)出來的卻是真摯可感的“民胞物與”的胸懷。如這封【濰縣(山東省濰縣)署中與舍弟墨(作者的堂弟,鄭墨)第二書】:
……平生ABC不喜籠中養(yǎng)鳥,我圖娛悅(我就想圖個娛樂開懷),彼在囚牢(而它卻被囚禁在籠中),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適吾性乎!(有什么理由非要扭曲、壓抑這種生物的本性而來迎合我的喜好呢?)至于發(fā)系蜻蜓,線縛(綁)螃蟹,為小兒玩具,不過一時片刻便摺拉(摧殘拉扯)而死。夫天地生物,化育(自然界的生成萬物)劬勞(勞苦),一蟻一蟲,皆本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氣絪缊(天地合氣)而出。上帝亦心心愛念,而萬物之性人為貴,吾輩竟不能體天之心以為心,萬物將何所托命乎?……
……所云不得籠中養(yǎng)鳥,而予又未嘗不愛鳥,但養(yǎng)之有道耳。欲養(yǎng)鳥莫如多種樹,使繞屋數(shù)百株,扶疏茂密(疏密有序),為鳥國、鳥家。……大率(大抵;大都)樂處,欲以天地為囿,江河為池(把天地當作園囿﹝養(yǎng)禽獸的地方。﹞;把長江、漢水當作池﹝養(yǎng)魚的地方﹞),各適其天(各自適其天性),斯為大快(這才痛快)。比之盆魚籠鳥,其鉅細(大小)仁忍何如也!
儒家提倡博愛,如孟子教人“仁民而愛物”;我佛大慈大悲,更是極力的勸導人護生、放生。因為萬物本因緣和合而生,都有佛性。上蒼有好生之德,人又是萬物之靈,竟不能體悟天心,如此,萬物將如何安身立命呢?我們見到的板橋,不僅宅心仁厚、知書明理,更知天生萬物各得其所,不論生命長短,總能活得適時適性。大地哺育一切,所有的生物都能順著它的本性自然的生長,所以盆魚籠鳥,并非豢養(yǎng)之道,真正的生趣是以天地為園囿,以江漢為池水,各適其天性與本能,讓它在老天安排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過日子,才是具有人性的作法!
看了這鄭板橋的家書,明智的家長,該知道如何處理孩子對養(yǎng)寵物的堅持了吧!
附注:鄭燮(1639年→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揚州興化縣人。授濰縣令。因歲饑為民請命,開倉賑災而忤逆大臣,罷歸。其為人灑脫,而天性淳厚,詩詞兼工;書法疏放挺秀,自成一家;所畫蘭竹,亦秀逸有致,著有鄭板橋全集。@*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