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主任表示,孩子有其自發性、模仿性、創造性和依賴性,而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只不過愈長大愈受限制。孩子愈小,其自發性愈大,那是直接反應在身體上。情緒、感受、欲望、意圖等的表達方式,愈長大自發性愈受到限制,漸漸隱藏起來。父母可以透過孩子的表達來了解自己,因為父母是孩子ABC早的學習與模仿對象。
陳主任表示他非常珍惜小孩的想像力、創造力。他希望家長常和孩子演戲,讓孩子角色扮演,因為給予想像是孩子重要的學習過程。想像力、聯想、作夢、胡思亂想、做白日夢,他建議父母給自己和小孩一點空間做想像練習。
對孩子的創造力,陳主任則希望只有贊美,不要批評,不要指導或太常告訴孩子經驗,大人只管靜靜在一旁欣賞、觀察、發掘。
當談到對于很多家長動不動就打小孩、罵小孩,甚至帶小孩自殺。陳主任表示,孩子不是大人的產物,他是來世上和父母一起成長的。整個大環境愈來愈遭的情況下,此時敢來這個地球的小孩都不是簡單的人物。
孩子是來反應大人的行為的,是來告訴大人問題之所在,是來教大人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不是上與下的關系。孩子需要多關心一點,而不是只是管他。所有事情的發生都和心有關,父母做了修正,孩子就會好起來。
他接著說,大人對未來的焦慮與擔心一直在影響著孩子,常要求孩子做到大人的要求才能放心。當大人不再焦慮、對小孩選擇信任時很多事情都會改變。
對于目前臺灣學童課業壓力很大,家庭生活似乎就只有復習學校功課的問題,陳主任表示,我們常花很多時間在學習古人留下來的東西,父母常把很多期望放在學校、老師身上。其實孩子的表現一向都很好時并不樂觀,因為他可能有很多壓抑。而且不是每個孩子都是來念書的,有的早已念好了,現在是來發展潛能的。換個角度想,當成績考差了,進步的空間就大了。很多學習需要繞路,不一定走捷徑。
他希望父母處罰孩子要謹慎。他表示,大部分的家長是因面子而處罰孩子,而不是孩子真正的犯了多大的錯。孩子有很多可能性的發展,信任孩子,充分支持,給予愛。信任、信任、再信任,信任孩子會走上一條適合他自己的路。
演講ABC后陳主任提醒家長們,當您很關心孩子時也要注意到自己的成長,如看書、聽演講、做有益身心的活動。父母不成長日后一定無法和孩子溝通。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