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嘮叨型: 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知道,仍嘮嘮叨叨地說個沒完。這就把他過于看“頑”了。從心理學上來講,這種嘮叨是一種重復刺激,會對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因此你越說他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沖撞你。
二、遷移型: 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孩子身上,想當然地千叮嚀、萬囑咐。這就把他過于看“壞”了。這顯然與青少年富有的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造成孩子對你的說教充耳不聞,甚至還會反唇相譏。
三、諷刺型: “這個都干不了,還能干什么?”“你真不害臊?”“你能考出好成績,除非太陽從西邊升起!”類似這些語言,把他過于看“低”了。這種話因為刻薄會使孩子長期不會忘記,接受教育的抗拒性也會長期不能消失。
四、提審型: 剛發現一些現象,便大驚小怪地對孩子進行提審,并根據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就把他過于看“死”了。這種草率的行為,極容易使孩子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而產生抵觸情緒。
五、威脅型: “別插嘴,真不懂禮貌!”“你要再不聽話,非打斷你的腿不行!”這些語言把他過于看“厭”了。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和反感,久而久之,會在心靈上烙下抵觸的印痕。
六、揭丑型: 對于確有過錯的孩子,有些父母喜歡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沒完沒了地數落。這就把他過于看“扁”了。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望諒解、寬恕的心情,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很可能走向父母愿望的反面。
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甚至攻擊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對孩子的刺激和傷害是相當大的。時間長了會使孩子喪失自尊和自信,產生自卑感,ABC終直接影響孩子成才。◇(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