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批評之前,考慮該行為是否可能改變?
許多行為或事情常常是無法改變的,針對這些行為加以指責,于事無補卻又有副作用:一者破壞了雙方(親子、師生)的關系,再者又加深對對方的傷害。例如:指責對方生理的特質,如:“黑肉雞、矮冬瓜、禿頭老公公、笨蛋、蠢驢”,對方無法做任何改變。指責覆水難收的事,如:打破的杯子,弄倒的牛奶,對方既使有心,仍然無法彌補。
2、明確指出你不喜歡的事或行為
批評的目的是要受批評的人改善其行為。批評者若不明確指出你一行為應該改善,受批評者將不知道何種行為應該改善。一般而言,批評者常常假設:被批評者知道哪一行為錯了。事實上,被批評者常常被罵得一頭霧水,不知道錯在哪里。 因此批評兒童避免流于空泛、打稿空,使被批評者摸不著頭腦。
例如“你這個壞孩子,爸爸對你失望透頂了,你知道爸爸對你的期望,爸爸多少年的心血付之流水,你到臥房里好好反省一個小時。”可憐這位被爸爸責罵的孩子,自己反省一小時后,可能還不知道爸爸為什么生氣?這種情形之下,被批評者既使有心改善其行為,仍有無處下手之感。
正確的作法:父母應直接說出那一行為是他不喜歡的,希望對方改進,子女才有方向去努力改掉不正確的行為。
3、想一想:你希望對方做何種改變,直接說出來:
這一點就是前述管教技巧:“消極責罵不如積極指導”,不再重述。
4、對事不對人:
避免對人身攻擊,擴大傷害。批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對方改善其行為,如果批評時能夠對事不對人,將可避免被批評者的情緒反應。也可避免對受批評者的傷害,因為你所表達的是:你不喜歡該件事而非被批評者本身。
5、不要言過其實(夸大其詞):
批評時避免用“你總是”(全面性)、“你從來不”(從以前到現(xiàn)在)、“根本”(打從心理)、“永遠”(從過去直到未來)等字眼。
例如:
你從來都不會體貼我
你總是把事情搞砸了;你總是從瓶子的中間擠牙膏。
你跟本不把我放在眼里;你根本是對我不懷好意;牛遷到北京還是牛,你根本不可能改掉風流本性。
你永遠不可能改掉你的牛脾氣;
這件事你已經(jīng)講過N遍(無數(shù)遍)了。(其實只不過講過兩次)
6、口氣上溫和一點
挨罵者心理必然很難受,如果責罵的口氣溫和一點,將可減輕心理的受創(chuàng)的程度。如此,一方面將可使被罵者的防衛(wèi)反應(反擊、否認、合理化)會減少些;另一方面也可使被罵者比較愿意改進其錯誤。
7、與對方同罪
小孩子犯錯了若知道犯錯的人不是只有他一個,其內心將較為舒坦,被責罵時,較不會用防衛(wèi)行為對抗責罵。與對方同罪的意思是:告訴被責罵的人,你也曾經(jīng)犯過同樣的錯誤。
例如當你責罵孩子說臟話時,你也可告訴你的兒子說:“其實我小時候,也是常常說臟話”。其作用:一方面可以減輕被罵者的心理負擔,因為他不是ABC的犯錯者;另一方面也等于告訴被罵者,其錯誤的行為有改善的可能,并暗示對方:只要有決心改善,便有可能除去錯誤。@*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