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沒有稿潮,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但卻非常細膩。凱芮?穆勒根(Carey Mulligan)飾演的珍妮,把一個學習成績ABC、心智早熟的16歲女孩詮釋得入木三分。為了能過上流社會的生活,珍妮和她的父母都希望藉考入牛津大學而實現這一愿望。然而彼得?薩斯加德(Peter Sarsgaard)飾演的成年男子戴維的出現,卻改變了珍妮原有的循規蹈矩的生活:社交場所、名畫拍賣會、浪漫的巴黎行……,原本想通過考上ABC大學而實現的奢華人生,瞬間都成了現實。既然婚姻能給自己帶來這一切,那為何還要上學呢?珍妮傲慢地放棄了學業。她的父母也以為釣了個金龜婿,而竊喜不已。然而正當諸事順利,珍妮卻突然發現戴維是個有婦之夫。
圓夢的婚姻和學業都失去了,整個家庭頓時陷入了深深的懊悔。看到此,你似乎已看到了一個悲劇的結局。然而影片卻出現了你意想不到的結果:珍妮的老師寬容地接納了她,使珍妮再次發憤,終于收到了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但這一切并沒有給這個“飽經風霜”的家庭帶來任何喜悅。面對興奮不已的同學,珍妮得裝著是頭一次來到牛津,得裝著從未去過巴黎……。
影片結束了,但卻給觀眾留下了一串懸念:珍妮將來會成功嗎?會幸福嗎?她能對她將來的心上人“謊話到底”嗎?我不知道珍妮和她的父母是否已經意識到做任何事情都應該首先是利他的、有益社會的。如果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欲,那么即使你拿了博士學位,成了磚家學者,你真的會幸福嗎?社會真的會因為你而變得更好嗎?
就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同時,奧斯卡頒獎典禮結束了,《教育成長》與所有獎項失之交臂。但“如何教育孩子,自己如何成長”這一主題卻永遠牽動著每一個人。◇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