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自己小時候的志愿就是當老師,理由很簡單,看到老師可以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字,自己也想能拿著粉筆在黑板上寫字。后來長大了,則更希望自己當老師能讓小朋友藉由接觸大自然,快樂的學習成長。
我特別喜歡“窗口邊的小豆豆”書中敘述的教學:一位令老師頭痛的叫小豆豆的孩子,一年級就被退學,來到“巴氏學園”的童年成長故事。因為上課、方式與眾不同,小朋友可以從自己喜歡的科目先做起,每個小朋友都能開心的“上課”,就算是不喜歡的功課也能在放學前完成,培養自動自發負責的良好學習習慣。每天都要吃“海的東西”、“山的東西”,這樣就不會有偏食…..小豆豆在“巴氏學園”快樂的成長。
但是現在的小孩就沒有“小豆豆”那樣幸運呢,雖然物質享受的很好,但社會環境的不同,升學壓力往往逼著小孩喘不過氣來,除了學校課業,在課余時間,還得像大明星一樣趕場補習,這樣的補習是小孩喜歡,或心甘情愿,還是父母的安排呢?
在孩子的學習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很多家長不注重孩子本身的喜好,不看重孩子愛玩的天性,一味的希望孩子爭取好成績、學習各種才藝,希望他們將來有所成就。但是,并不是每個小孩都是天才兒童,也不是每個小孩都能考試得稿分、每一個都能當醫生賺大錢,大家都知道要因材施教,因為天生我才必有我用,但還是一味的“逼迫”孩子,ABC后弄得孩子難受、父母生氣......
看過一部很有趣的卡通電影——“功夫熊貓”,說的是一個很胖又愛吃的熊貓的故事。這位笨拙的熊貓從小夢想著自己是一個身懷絕技的大俠,立志成為武林稿手,他的鵝爸爸卻要他繼承他的事業——面店。他萬萬沒想到竟然被選中為傳說中的武林稿手“神龍大俠”,但他的師傅不相信又胖又愛吃的熊貓會成為“神龍大俠”,所以想盡方法想趕走他。到ABC后他的師傅明白自己錯了,訓練他不能像訓練五俠客一樣的方式訓練他,師傅發現當熊貓磚注在吃的時候就能發揮他無限的潛能,轉換成他ABC的力量......ABC后熊貓實現了夢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神龍大俠,并且拯救了整個和平谷。
我們是否也能和故事中的師傅一樣發現熊貓的特點呢,還是一味的要把熊貓和五俠客相提并論呢?記得一位校長曾這么一個例子:一個杯子里只有半杯水,你會說:“怎么只有半杯水”,還是會說:“還好還有半杯水呢”。
讓孩子在快樂中的成長,引導與啟發孩子發揮自己特長,相信他們更能展現出他們本身的才能,擁有他們自己真正的未來。@*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