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律的原則與施行,應依據孩子的年齡、行為模式、性情與他們家庭的管教方式來做調整,對此,美國兒科協會、美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及美國心理健康協會的磚家提出各項建議:
孩子表現良好時
當孩子表現良好時,給予大大的稱贊,不僅可讓他了解到哪些行為是好的,同時也是一種鼓勵他繼續保持的方式。
孩子犯錯時
●讓他預知后果:以收拾玩具為例,可事先提醒他,如果不好好把玩具收好,就禁止他一星期不準玩玩具。
●讓他自行承擔后果:當孩子做錯事后,就會了解到所招致的不良后果,因此無須再次對他“說教”,好比當孩子故意把玩具弄壞時,就規定在一段時間內不讓他再碰其它玩具,他自會體會到做錯事的苦果,不過,具有危險性的事物,則要提防事前千萬別讓孩子輕易嘗試。
●暫停他的特權、福利或自我的時間:當孩子做錯事時,可暫時收回給孩子所重視的特權或福利,作為處罰的方式之一,或是剝奪小孩擁有自我活動的時間,例如讓他罰站幾分鐘;而處罰的地點,應是個安靜并不會被外界事物打擾的地方;時間上別太久,大約1分鐘即可,而這種處罰方式比較適用于2歲以上的孩子。
●體罰和打屁股不恰當:美國小兒科學會與心理衛生協會皆提出,體罰是不恰當的懲罰辦法。主要原因是,體罰對于孩子較容易造成負面影響。孩子或許會因此而變的較具攻擊性與暴力傾向,甚至會讓他們誤以為對親近或所愛的人,就算施以肢體傷害,是沒有關系的。
紀律的實施
紀律的施行,若能注意搭配以下幾點,效用將會更大:
●因材施教:根據孩子不同的特性與個性,制定規定和施行紀律。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之所以在制定規定的時候,也要顧及到孩子的特性;至于規定的標準,應確保是孩子可以達到的標準。
●讓孩子知道實施紀律的原因:對于較年長的孩子,可在懲治以外的其它時間,讓他/她明白,為何定下這些規則的原因,甚至也可讓他們參與,一同決議哪些獎勵和處罰是可采用的。
●尊重孩子:“以身做則”!在管教或處罰孩子時,亦需給予尊重的態度,倘若不小心失控,甚至是處罰過了頭,也要在事后給予道歉,這樣孩子才能學會尊重,進而懂得尊重他人。
●堅持原則:無論實行哪一種規定,ABC重要的是,要“始終如一”,不隨便更改原則。好比,處罰孩子一個星期不準玩玩具,那期限就是一個星期,沒有商量余地。即使是在公共場合,引來其他路人的關注,原則仍保持一致,說一不二,不縱容孩子,態度始終如一,讓他們明了“對事不對人”。
●不翻舊帳:當犯錯的事件結束后,無須再度責備或訓誡,否則就成了嘮叨。
●尋找背后行為的“為什么”:當孩子出現不好的行為或舉止時,別急著責備,先試著了解或找出背后的原因。好比他或許是正在煩惱某件事,或是那天剛好心情不好等等。當然這些都不能被當作容許做壞事的藉口,然而,找出事件的原因,有助于防止再次發生。
培養紀律需付出一番心力
對于父母親的管教風格,美國心理衛生協會整理并提出了三種型態:
●開明權威型:恩威并行!對孩子有明確的期望,并給予足夠的呵護與關懷。這類型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彈性的,愿意和孩子一同面對與解決問題,這種管教風格ABC能奏效。
●獨裁型:這類型的家長,同樣對孩子有明確的期望,但卻很少對孩子表達關懷或展現愛意,當被孩子問及管教的原因時,他們或許會說出,“沒有為什么,就只是因為我是***!”這樣子的回答,教育的成效有限。
●過于寬容型:這類的家長會對孩子展現極大的感情與包容,但卻不愿意用規定要求孩子,不要求他們的紀律,也無法全然有效管教孩子。
父母親都希望協助孩子變的獨立、能夠自力更生,受人尊重并具有良好的自制力。盡管在外在的助力方面,你可以尋求親戚、學校、宗教、治療師、醫護人員或許其它可以提供幫助的管道。然而,真正的主力是孩子的爸媽。
尋求外力的幫助
若出現以下的情況時,你或許可考慮一下,或許該尋求外界,如孩子的家庭醫生或健康心理磚家的協助。例如,孩子老是不尊重長輩如父母與師長;有攻擊或破壞性的行為;出現抑郁癥的征兆,長時間情緒低落,缺乏朋友;或者ABC近的口頭禪老是揚言要自殺之類的;家庭成員有傾向使用藥物或酒精,來處理壓力或其它生活中的問題;與家人相處之間老是有磨擦等等。
隨時調整自己的步調
另外,當家長試圖教導孩子良好的行為時,或許曾經經歷過以下的挫折:面對不尊重并不聽長輩的話的孩子,父母親或許會說出,“我不是告訴過你幾百次了嗎!”之類的話。或者盡管孩子有聽也沒回話,但仍故意犯規或跨越雷池。
也許你自認所制定的紀律規則完美無瑕,但可不見得每次都湊效,即使如此,也別灰心,因為并沒有規則是面面俱到的,而良好紀律的維持是需要時間與練習的,倘若你對孩子做了錯誤的判斷,無須不好意思,可坦承并和孩子道歉,并承諾孩子,下次你將會試著做的更好,重新檢視并調整自己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