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烏鴉小時侯,都是由***媽辛辛苦苦地飛出去找食物,然后回來一口一口地喂給它吃。漸漸地,小烏鴉長大了, 烏鴉媽媽也老了,飛不動了,不能再飛出去找食物了。這時,長大的烏鴉沒有忘記媽媽的哺育之恩,也學著媽媽的樣兒,每天飛出去找食物,再回來喂媽媽,照顧老烏鴉,并且從不感到厭煩,直至老烏鴉自然死亡,這就是“烏鴉反哺”。
感恩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是獲得幸福的必要基礎,感恩也是一種崇稿的品德,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美好情感,是建立獨立健康人格的必要條件之一。
如今,很多家庭結構是倒金字塔形的,父母為了孩子付出很多,尤其是在物質上,一家人的核心都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對于別人的善意、付出由習慣變成了麻木,甚至滋生出了任性、無理和貪得無厭。等孩子這些表現出現后,又抱怨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 大人們遷就、嬌寵孩子的時候,是憑著自己天生的自發的舔犢之情,抱怨時也是出自己對孩子不良行為的直覺反應,沒有考慮原因。那么讓我們看一看這樣的結果是怎么造成的?
首先家長孩子的ABC任教師,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感恩,包括對自己的感恩,但是父母們對自己的父母感恩卻遠遠不夠,如果你自己總是對自己的孩子好過自己的父母,覺得能供給老人衣食、養老金,能帶看病就已經盡了孝道。這是不夠的,因為老人除了物質保障之外,還需要更多的關心、陪伴和情感慰藉。但是,如果沒有感恩之心,人們就會認為物質供養就夠了,這樣的子女并不是真正的孝順,充其量只是保證了底線。而有些人甚至連這些都做不好,那就更無從談到做孩子的榜樣了。所以,要想孩子感恩自己首先檢查自己有沒有感恩自己的父母。
其次,要“舍得”讓孩子承擔責任,又的家長見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操持家務的勞動,就倡議和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當一天家長,結果孩子一天沒下來,就哭著向父母道歉。 這都證明了行勝于言的教育效果。比如說給孩子過生日,有沒有讓孩子理解到“兒的生日,娘的苦日”?
感恩是一個人該擁有的本性,也是一個擁有健康性格的表現。生活、工作、學習中都會遇到別人給你幫助和關心,也許你不能一一的回報,但是對他們表示感恩是必需的。所以,感恩教育是所有家長該給孩子上好的不可缺少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