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教訓:嬰兒頭頂那柄尖刀
一些新移民可能會感到好奇:正向教育無疑是好的,不過為何值得如此大費周章呢?對于這類疑問,在展望(Chimo)社區中心曾舉辦的一個正向教育主題講座上,Dr.Art心理智能教育guoji顧問公司(Dr.Art International Consultant Company )的劉思愛博士(Dr.Lau,Sze-Oi,Lucia Ed.D),為在座者作出了醍醐灌頂的答案……
劉博士用Power Point(微軟幻燈片軟件)展示了一名亞裔兒童的親手制作的摺紙作品:頭頂插著尖刀的嬰兒!當劉博士沉痛地介紹到這位亞裔兒童于若干年前、在其年僅一兩歲時,曾親眼目睹父母婚變過程中的家庭暴力,當她講到小作者在完成這個作品之后嚎啕長哭時,全場一時間被震驚得鴉雀無聲:負面影響竟然造成孩子如此巨大的心理創傷?!
天壤之別:正負向教育結果
具有20年教授藝術與精神心理健康臨床經驗的劉博士,曾在2011年榮獲卑詩省列治文市(Richmond)頒發“藝術教育成就貢獻獎”,獲取李嘉誠“香港仁愛香港”基金,同年,于聯合國第4屆‘世界關顧自閉日’發表文章“藝術治療與自閉癥。劉博士用下列箴言啟發家長們學習運用正向教育來愛孩子:
在譏評中長大的孩子,苛于責人;
在敵對中長大的孩子,常懷敵意;
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畏首畏尾;
在羞辱中長大的孩子,過分自責;
在容忍中長大的孩子,知曉忍讓;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充滿信心;
在激賞中長大的孩子,懂得尊重;
在公平中長大的孩子,有正義感;
在贊美中長大的孩子,能夠自愛;
在安全感中長大的孩子,對人信賴;
在接納與友愛中長大的孩子,知道如何去愛。
正向心理:在哈佛ABC受捧
臺灣心理學磚家黃俊杰在《心理學新典范-談正向心理學》文中談到,正向心理學研究于1980年代開始在西方學界、教育界、企業界興起,以全人發展為基點,提倡研究與找尋人類的優點和潛能,認為“個人、群體和社會充滿生機和希望”(有別于以問題為中心、認為“人會產生問題和被動”的老派心理學)。許多心理學家不再從負面角度如憂郁、無助感、痛苦來研究心理健康問題,而是針對正向議題如愛、樂觀、復原力(Resilience)、幸福感等正向情緒的發展來展開探索。研究發現正向情緒產生正向經驗。2006年哈佛大學首度開設正向心理學課程,該課成為全校ABC受歡迎課程。
黃俊杰的論述顯示:正向心理學在教學上能夠協助學生發揮潛能、以及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通常是指學生在被付予更稿期望以后,會表現得更好的一種現象;也指人若內心常懷正面期望將會成功,反之將會失敗。其命名來自希臘神話故事:雕刻家比馬龍愛上了自己的象牙雕刻作品女神雕像,由于他每天對著雕像說話,ABC后雕像變成了一位真正的女神)。
學習正向教育: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
其實很多家長內心都接受正向教育理念,卻因為不懂得在行動上怎樣付諸實施而止于紙上談兵。日前看到拓展訓練網教育園地連載若松亞紀寫的《教養,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http://www.epochtimes.com/gb/nsc977.htm),從提醒家長“總是‘警告’孩子,教養只會繞遠路”角度,啟發家長用正面暗示代替負面暗示。文章圖文并茂的很有說服力,忍不住給大家。ABC個小標語是:小孩“粗心大意”,只是被父母催眠了……
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大人老覺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真的是這樣嗎?我千叮嚀萬囑咐,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這是為什么呢?一般人都會想像自己聽到的話,我們不妨實驗一下:“請不要想像檸檬。就是黃黃的、酸酸的,含在口中就忍不住分泌大量唾液的檸檬。ABC不可以想像喔!”
明白了吧?即使叮嚀你“不要想像檸檬”,你的腦中還是會不由自主浮現檸檬的影像、口中自然分泌唾液。如果我什么都沒說,想必你連檸檬的“檸”字也不會想到。
同樣道理,爸媽說的“不要打翻”,反而會勾起小孩“打翻東西的想像”。原本只是想提醒孩子,卻事與愿違地讓他聯想到“可能會打翻”。孩子腦海中,會浮現打翻牛奶的情境,以及媽媽爆跳如雷、勃然大怒的神情。
你看吧!人們常說“心想事成”。你對孩子說的話,他們都會依照預言實現想像。孩子本來都沒想過“打翻飲料”、“可能會打翻”這些事,經爸媽提醒后,反而會很在意。
這些提醒其實形成了負面暗示?!翱赡軙蚍钡穆撓耄龑胂褡呦蚴聦?。我一再耳提面命的叮嚀,徒勞無功。其他類似的狀況如下:“不可以大聲吵鬧”“不要跑!”“不要靠近!”
你的眼前是否浮現孩子吵鬧、暴沖奔跑、靠近危險場所的畫面?什么樣的一句話可以逆轉這種狀況呢?
假設你現在放好杯子,倒滿飲料打算端起來喝。由于表面張力,看到幾乎要溢出杯緣的飲料,你不禁喃喃自語:“啊~好幸福!”
杯里的飲料只要稍微傾斜,就會灑出來。這時候如果有人在旁提醒,你希望他怎么說呢?是不是像下面這種狀況? ◇
責任編輯: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