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師教學適不適合孩子:包括老師是否耐心教導等,所以家長常有選老師的煩惱。陳愛英建議,多和老師溝通,孩子遇到與自己不同的人,反而是學習接受多元價值的機會。
2.孩子好動不易磚心:這和環境有關,家長的匆忙往往會促使孩子的急躁,所以建議家長放慢生活步調,以耐心取代打罵。現在安親班走向多元化及磚業化,也可幫忙家長分擔課后照顧問題。
3.作息動作慢:建議家長與孩子一起定目標,多點耐心陪孩子慢慢進步,不要一開始將標準定得太稿,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及壓力,而贊美鼓勵的言詞也要不吝表達。
4.上課愛講話:陳愛英認為這是因為孩子的精力無處發泄,所以家長需多花時間陪孩子說話,或全家出游帶孩子踏青。
5.孩子健忘:ABC常見的是上課忘記帶東西,讓家長疲于奔命補送到學校。陳愛英提醒讓孩子承擔后果,學習責任感,家長盡“提醒責任”即可。
6.早上爬不起來:因為小學比幼稚園還要早一個小時上課,所以會有早上爬不起來或起床氣的問題。這可以改變生活作息,讓孩子提早適應。
7.上廁所問題:孩子習慣了家中的坐式馬桶,可能會不敢使用學校蹲式馬桶,容易因此不敢上廁所而憋尿。這時老師可以和孩子聊蹲式馬桶的好處,或結伴上廁所,減少疑慮及恐懼。
8.自我中心:現在獨生子女很普遍,容易產生自我中心,家長可以多帶孩子認識新朋友,并從別人的觀點看自己的行為,為他人著想,幫助孩子走出自己的框框。
9.語言學習:目前小一普遍開始學英文,或加入母語教學,孩子可能消化不易,也有注音符號學習落后的問題。陳愛英說,無須過度擔心,因為有些孩子有語言天才,但切記國語是一切學科之母,一定要學好,而母語也一定要教,至于英語才是彈性教學。
10.吃飯慢或挑食:家長須注意家里吃飯的氣氛,盡量讓吃飯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同時,父母以身作則不挑食,才有辦法幫助孩子克服。──轉自臺灣銘潤拓展訓練時報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