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早年曾是臺灣煤礦產(chǎn)業(yè)第1大城,1990年代停止開采后,人口大量外流。礦產(chǎn)枯竭人潮散去后,可愛貓咪的進駐,讓面臨荒廢的偏鄉(xiāng),成為旅游熱門景點,更是愛貓人士必造訪的圣地,過程演變成“美麗的意外”。
不過,“貓橋”獲公共工程金質獎不是意外,是13年來首度由低于3000萬的小型橋梁工程,獲優(yōu)等獎。
市府觀光旅游局長陳國君表示,跳脫“只是蓋一座陸橋”的思維,結合了貓、煤礦和鐵道的觀光元素,也為陸橋創(chuàng)造新的生命力和觀光價值。
陳國君指出,貓橋是人貓和諧共行的示范,因陸橋老舊狹窄,市府決定改建。特點是設計獨創(chuàng),分別由八卦式環(huán)梁、方管及鋁板搭配組合成,外型似貓、內觀仿礦坑意象,游客走進貓橋,宛如進入坑道前往貓村。
觀旅局表示,貓橋內部設施貼心,參考地方及民間愛貓協(xié)會意見,裝設貓?zhí)_、貓飼料碗及人貓休憩座椅,讓人貓間互動更無隔閡。
列入CNN全球6大賞貓景點的侯硐,毛茸茸的新朋友是吸引游客的主因,游客造訪,多是為了替約120只貓咪拍照;市府表示,慵懶行走在貓村的貓咪,享受游人熱情的關愛之際,想必也能體會公共工程的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