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役場金碧輝煌的燈飾夜景,列為新化一大勝景。
發現新化的人文厚度
經過約半年的摸索才清楚南部餐食差異性、及對新化人文特色的了解。黃煒寧說,原本覺得它有點沒落,透過查看當地史料照片、向耆老打探新化老街結合西方建筑樣式與本土建筑意匠特色的街役場故事,卻發現新化的人文內涵很有厚度,眾多古典的老建筑物、聽不完可愛的山城故事……黃煒寧發現,新化需要包裝行銷,而年輕的新化人不甚了解家鄉特色。
黃煒寧發現游客喜歡拍照但找不到“街役場”3個字入鏡留念,她想起翻看地方史料的照片中,看過在建物入口圓弧形的門廊上有立招牌——那種貼上3塊圓形鐵片、油漆字的鐵絲網架。但她認為,依原貌重新放上并不好看,于是配合歐洲歌劇院復古的風味,改為立上銅鑄的字,銅色放久愈暗愈有味道。
營造“街役場”餐廳特色
改頭換面的“街役場”,配合建筑物特色去做出特色的餐點,除了吸引以南科科技人為主的外地客人,本地人也漸漸帶訪客來典雅的建筑物享受美食。
內部以柱梁、圓拱門壁區隔出空間的層次;透光的地板下展示當時移厝用粗繩的繩頭。
在臺北的水灣餐廳以西式料理為主。有使命感的黃煒寧覺得“街役場”的料理要結合地方產業,她成功將“新化三寶”竹筍、鳳梨與地瓜融入異國料理中──以竹筍當清爽開胃菜,用鳳梨做成南洋風味沙爹主菜料理,將地瓜變身為冰烤三色蕃薯的細綿軟Q甜點,把三寶的食用特性發揮淋漓盡致,反應良好。
黃煒寧成功將“新化三寶”融入異國料理中----三色番薯。〈黃煒寧提供〉
黃煒寧成功將“新化三寶”融入異國料理中----鳳梨沙爹。〈黃煒寧提供〉
黃煒寧成功將“新化三寶”融入異國料理中----綠筍番茄。〈黃煒寧提供〉
重視餐點服務訓練的黃煒寧說,訓練課程一直在進行,南科人用午餐的回流率稿,除了不斷開發新菜色,注重顧客意見表的改善也是關鍵原因。
活用老城資源
大部分時間在臺北,黃煒寧每周只能南下新化一天。當得知新化朝天宮的媽祖多庇佑外地人,她想出結合新化老街上百年米店的特色的點子,在新年時機推出用餐送平安米活動,自己設計喜氣的包裝袋,裝百年米店的米,請客人拿去“媽祖間”過香火即可獲得神明保佑,并以此米炊飯稱為“催財”,沒想到一炮而響,頗受好評。
百年米店在新化老街還能運作給黃煒寧很大的鼓舞,在她眼中,新化還有許多珍貴資源,如水果餅故事、十八媱、八卦好穴、七星墜地等新化很多可愛故事,都是很好開發、結合運用及行銷的好題材。
在餐廳樹立特色之后,黃煒寧特別為游客設計了吃喝玩樂導覽街圖,以便游客順道體驗新化老城特色,同時訓練員工成為解說員,邁開了活化老城的穩健步伐。
新化老街巴洛克式建筑街屋夜景。
*****
以做公益的心態做事業
對于活絡新化觀光不余遺力的黃煒寧,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她打算以主動出擊的積極作為,串聯自行車及風景區,希望以蓋章尋寶圖的方式帶動新化整體性旅游。但經多次拜訪相關業者遭到碰壁的黃煒寧無奈表示,自己去談有很多困難,因此找鎮公所協助,但公所主秘還寄望業者自己去做呢。
黃煒寧表示,其實要她去推動地方根本沒有這么大的實力,因此做街役場時只能去利用本身特色讓顧客不斷的回流。她感慨地說:我沒辦法帶動地方,而讓游客看看街役場就回家了、看完以往民眾合力千人移屋時拉斷的繩子就回家了、吃吃東西就回家了,僅僅這樣就覺得很可惜。
建構閣樓,用餐時貼近屋頂的木桁架。
燈飾、桌椅搭配得整體典雅細致。
“希望以建筑物的特殊及餐廳的口碑,把外地人吸引來新化,然后去發現新化還有什么特別的地方。”黃煒寧強調,那才是我們正在做的ABC目的。
有點覺悟的她決定先努力自己的東西,對街役場或能做得到的事情去使力,這就促使她每天都在想這些東西,每天想讓建筑物更有地方特色,讓外地人很有興趣想來,更體會到建筑物的吸引力還不夠強,游客來了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黃煒寧比劃雙手說,要想辦法讓來看來吃的游客的手可以動一動。
內部以柱梁、圓拱門壁區隔出空間的層次;透光的地板下展示當時移厝用粗繩的繩頭。
她語驚四座表示,設計繩子讓游客拉房子而能把房子拉動的話,游客對它的印象將深刻得像天方夜譚,因此她找以前移街役場的技師幫忙完成夢想,目的讓游客了解當初有千人在移屋,就是少你一個拉不動,請你幫忙移動它。也計劃以繩拉動街役場的意象圖做T恤,以滿足游客印象的豐富性,目的只是讓游客對街役場有更深的印象。
將千人移厝手腕粗的斷繩掛墻上,供遙想當時盛況。
在新化過新年讓黃煒寧感到冷清,覺得臺北有迪化街好熱鬧,如果老街每家賣年貨可以形成熱鬧的年味。敦親睦鄰也是她想要做的,今年過新年時一家家發邀請卡,邀請鄰居、游客至街役場倒數跨年、玩煙火游戲,雖是做公益但可以帶動地方氣象,像鎮公所辦音樂會也提供免費飲料,但營業方向則希望帶進外地人。
為了重新打造街役場,把餐飲做得更有特色,黃煒寧采利潤中心制把員工當作合伙人,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雖然做不好有人講、做好有人搶,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經營的很好,想各種辦法把它經營得ABC,是黃煒寧目前所。
*****
街役場千人移屋 形塑新化文化意象
新化鎮舊稱“新化街”,其行政中心于1934年興建取名“街役場”,是新化鎮公所的前身,從此開啟了新化行政發展史,形塑了鎮民不可磨滅的記憶,可藉此遙想昔日新化山城的繁榮景象。目前的街役場為新化鎮地方文化的意象,是彰化以南僅存的街役場建筑。
街役場內部以柱梁、圓拱門壁區隔出空間的層次。
新化街役場以屋頂窗水平出檐的圓弧形門廊設計為其zhongyang入口意象,線條簡潔流暢,這個特殊設計形成了保存價值。其基地面為一字線形,采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墻體加上木桁架瓦屋頂,內部以柱梁、圓拱門壁區隔出空間的層次,量體簡潔單純;屋身外墻以洗石子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工藝精巧俐落,簡樸流暢的裝飾風格,巧妙地結合西方建筑樣式與本土建筑意匠。
入口意象的屋頂窗水平出檐的圓弧形門廊,特殊性而形成了保存價值;整修后,圍住門廊兩側出入口改為玄關。
臺灣都市更新的風潮中,新化街役場亦面臨存廢的選擇命運,但文物保存拉鋸戰的開展中,卻帶動居民對社區的認同與關懷。2000年發動“乾坤大挪移”,千人合力將這棟歷史建物移離300公尺,待原地建構地下停車場后移回,而同心協力的鎮民,共同見證了一場文化的再造運動。
新化街役場歷經搶救后,完成基礎錨碇、柱梁補強及內外修復裝飾等重生過程,賦予歷史建筑物永續生命的新風貌,企望浴火重生的街役場風華再現。但鎮公所苦于經營乏力,采外包經營咖啡式餐飲的公開招標且2次流標,后來由當地賦予傳統地瓜新生命、自創品牌的“瓜瓜園”標得。瓜瓜園企業總經理陳金柱表示,將街役場打造為特色餐廳,提稿新化飲宴水平及塑造為文化旅游的意象。@*(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