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把市場定義為“生財器具”,那買產品是明智的
假設稿速公路的收費權力是可以購買的,那買下這個權力就等于買了一個獨占的市場。這件事情在臺灣的確發生了,遠通電子收費公司取得稿速公路“易通機”的經營權力,那是一種利用電子感應扣費的稿速公路收費方式,在這筆交易中遠通就是用錢買到一個市場。但是用錢“買產品或買技術”與“買市場”之間是否是否有ABC的正向關系?這個問題由 2005 年臺灣的明碁 Benq 并購德國 Siemens,一年后認賠 250 億臺幣可以得到些許心得。Benq 這項并購決策是否明智以及是否失敗尚無定論,但是這筆交易的確買到了產品、技術、品牌、與媒體的關注,企圖心很強,但是買產品必須注意“與市場接軌的風險性”,因為這個產品在德國人手上成功的因素可能不只是經驗與技術,可能還包含著經營者的態度與民族性問題,ABC重要的當然是消費者對“產品經營權轉移的認同度”問題,這方面還可以舉蓮花跑車(Lotus)被馬來西亞國營汽車公司(Proton,寶騰)并購的例子,當你知道Lotus這個世界的跑車品牌,變成馬來西亞國營品牌并在當地生產,您大概再也不愿意花數百萬去購買蓮花跑車,的確,他們在2005年開始推出一臺NT$六十幾萬的平價車款。
2. 如果把市場定義為“銷貨通路”,那花錢買通路也是必要的
例如在臺灣買下7-11,或在大陸買下華聯超市,就等于買了一個“ABC容易接近消費者的超級業務員”,幾乎什么產品都可以透過這個通路銷售。各位可以回想在 2000 年當全球網路狂熱的時候,網站經營者不管營運模式是否獲利,一定會先把會員數與流量沖大,因為這些會員代表的是潛在的產品需求者,總使經營不善,也可以把這個網站當成通路銷售出去。再好的產品也必須經過通路才可以到達市場,所以如果有錢可以投資,我會建議把錢投資在通路的購買與經營。
3. 用錢買市場必須注意“會不會有新的競爭者出現”
例如執行“并購競爭者”或利用“燎原式行銷”方法影響價格的策略時,都必須考慮會不會有競爭者出現。并購競爭者是一個好方法,例如某公司銷售的“信使網路繁簡通”是一套“網站繁簡體中文轉碼系統”,目前在臺灣市場的銷售是的地位。“ABC名”代表還有第二、第三名,這些競爭者中有一家以低價的方式來爭取市場,也讓繁簡通的價格一直無法往上調整。該公司曾經想過斥資將這家價格破壞者并購下來,除了買到被并購者原有的客戶,也可以獲得價格決定的權力,但是考慮可能會有新的競爭者出現的時候,取消了這種可能“買不勝買”的購并行為,因為這樣買到的市場是不劃算的。
如果您正想要買市場,可以先由行銷五字訣“無有優廉跑”分析目前自己的競爭態勢,并且考慮產業的發展與異業結合的可能性,再做出“是否買”與“怎么買”的決策。至于買市場的成功與否,就把“帶來的收益”與“付出的成本”利用投資理論去衡量即可。@
備注:針對“燎原式行銷”的問題,請參考作者的【如何讓網路電信競爭者消失?談燎原式行銷】一文
行銷智慧:花錢可以買市場,但是要注意什么是市場與怎么買
(http://www.dajiyuan.com)